千禧一代買什麽衣服?這個問題不如直接問手機

界面網

text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就如同在國內備受關注的“90後”,那些出生于1984-1995年之間的千禧一代始終是西方世界試圖了解的新興群體。各類品牌商家和研究學者幾乎公認,以Instagram爲首的社交媒體早已變成最爲有效的觀察平台。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如今年齡位于21-32歲的千禧一代在互聯網陪伴下長大,習慣一心多用,有著靈活的頭腦,能夠娴熟地使用高科技産品來延伸自己的影響力。自然,每天必經的穿衣打扮也與網絡息息相關。他們或許每天會花上2-3個小時在Instagram上學習卡戴珊一家怎麽穿;研讀時尚博主的體驗式文章;甚至直接經由社交媒體跳轉至商品購買頁面。

在這道屏幕背後的弄潮兒究竟是怎麽樣的呢?時尚雜志InStyle的購物編輯Josh Newis Smith大方分享自己的時尚經。這位27歲的時尚從業者近期爲《每日電訊報》撰文,講述了他最近經曆的一次衣櫥大清理,結果是整整10個裝滿衣服的垃圾袋。它們大多狀態良好,卻仍舊擺脫不了被送往附近慈善二手店的命運。

Josh Newis Smith特意在文中提醒環保人士“繞道”、“慎點”,因爲其中有些衣服還帶著吊牌。“我不想同一件衣服穿超過兩次,這會讓Instagram上的粉絲厭煩。”他從那堆即將出清的衣物裏認出曾經出現在Instagram上的印花襯衫,以及一年前爲了70年代主題派對特意購置的一條喇叭褲。

讀到這裏,你或許會認爲這只是時尚編輯特殊的工作屬性所造成的。就好比出席商家活動或走紅毯的明星總會被媒體八卦身上所穿的華服搭配效果如何、是否來自最新一季、有沒有發生撞衫事件。在“時尚”的名號下,從業者多多少少會在“職業道德”的驅使下,努力讓自己走在潮流尖端。從看客的角度而言,也正是“新鮮感”促使大家一有空閑時間就打開Instagram刷屏。試想Lucky的前主編Eva Chan如果不是每天用不同鞋包配上各色水果拍照上傳,單憑出租車上凹造型根本不可能吸引20多萬忠實粉絲一路追隨。

簡單的點擊、分享與點評頃刻間就能化爲實際交易額。根據電商服務平台Demandware近期進行的一項調研,77%的英國受訪千禧一代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産品時,會産生購買意願。“幾乎所有年輕人都喜歡在線直播他們的生活。社交媒體與自拍文化自然改變了原有的購買方式。”報告負責人Sharon Forder分析說。

調研結果顯示,千禧一代下單購買的物品通常是同齡人群所推薦的,這也解釋了爲什麽年輕時尚博主會如此受到關注。

可如果這些時髦客所購置的都是高端品牌,每季“被迫出局”的時裝未必能達到如今的數量。可以說,與互聯網共生的千禧一代透過網絡産生了彼伏的購買欲望,而最終將他們胃口越養越大的則是高街、快時尚品牌。

Forever 21、H&M、Zara等快時尚正以親民的平價策略向千禧一代發出邀請。按照券商Bernstein預計,這一人群的收入將在未來五年裏上升20%。相比起被年長一代捧上高位的奢侈品牌,千禧一代在各項調查報告中都顯示出了對于快時尚品牌的好感度。面對變幻莫測的潮流趨勢,或許H&M店裏10.99美元的價格更易讓人動心——既讓你跟上節奏,也不會讓荷包重度失血。除了産品定價這一先天條件,快時尚品牌還懂得用各式社交媒體,變著花兒地滲透進年輕人的生活。美國零售商Forever 21甚至調整産品線,以適應千禧一代的著裝需求。

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在千禧一代決心下單之前,自拍上傳或許也是他們考慮內容之一。爲了更好地生存在社交媒體上,穿上時髦、本季必備的服飾總能讓人離“世界中心”跟近一些些。

來源:界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