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难忘的身影,感动着一线医护人员

央视网

text

那些难忘的身影,感动着一线医护人员

央视网消息 (焦点访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她们超常的付出和充满勇气的担当感动了我们,她们是我们心目当中 “最可爱的人”。而在她们的心目中,又有哪些可爱的人呢?繁忙的救治工作之外,一些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段特殊的日子,记录那些在她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记录她们的感动。

孟凡莹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一名护士,1月27日,她随黑龙江医疗队支援武汉。病区里很多患者的心情都很沉重,所以,除了正常的治疗和护理之外,孟凡莹总是想各种办法让患者高兴起来。

这个爱说爱笑的姑娘给患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武汉支援的一个多月中,孟凡莹也被一些人感动着,在完成高强度的医疗工作之余,喜欢画画的她还把这些人画了下来。

一幅小小的画卷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来支援武汉的30个队员都囊括其中,选择在一卷普通的卫生纸上画画,孟凡莹也有特别的用意。

在孟凡莹的画里,不仅有与她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还有一位她并不熟悉的人,是酒店楼下的一位工作人员。

孟凡莹说,就是这个她连长相和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却默默帮了她们不少忙。下夜班回来很虚弱,他给大家准备了面包、火腿肠,还有饭,凡是有需要他都会去做。

孟凡莹画上的人叫邓新吉,他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看店人,他其实是这家酒店的董事长,大年初一接到通知,他所在的酒店要承担接待医疗队的任务,从那天开始,邓新吉就从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酒店里。然而,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却并不容易。人手不够,员工仅仅到了四分之一,各种物资、食材,还有食品基本上都断了。

为了能最大程度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邓新吉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有的时候还是采购员。

孟凡莹到现在也不知道邓新吉长什么样,但是每天擦肩而过的这个侧影让她实在难以忘怀。

她的另一幅画,画的是一位理发师,为何会有这幅画的诞生,还要从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那天说起。

这天早晨,黑龙江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接到通知,有人来给他们理发了。剪发这种在平时极平常的事情,在这时也是极难实现的。

来这里帮忙的都是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为了让他们做好防护,志愿者们还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

就这样,三位志愿者忙了一整天。

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拍摄了一段小视频,正在拖地的小伙子并不是工作人员,而是一名刚刚治愈的患者。

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小伙子的病情逐渐好转了,他告诉身边的病友,每天面对着这些看不见具体容貌的医疗队工作人员连轴转地工作,只要自己的病好了,他就一定要为白衣天使们做点什么。

身体好起来以后,他就帮护士拖地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月22日,援鄂第29天,武汉晴天。今天,他出院了,护士们想与他拍张合影,他害羞地说自己不好看,坚决不肯露脸,只肯露个劳动的背影。”这是查琼芳日记里对这位特殊的拖地人记录下来的一段话。

1月24日,腊月三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查琼芳随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赴武汉,为了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她到武汉的第一天就开始写日记。

在查琼芳的日记里,还有一个特别的人。

“我曾看他两个手机左右开弓不停地接着电话,也曾看他凌晨四点出发去武昌火车站领取物资,还曾看他晚上十点半推着车送防护物资到医院,更多的时候是他在酒店门口管理和分发物资......忙碌的身影,感觉他的活最难干、也最累。”

那么,他又是谁呢?记者找到了他。

刘立骏,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后勤组组长,说是组长,其实组里也只有两个人。在医疗队刚刚抵达的时候,物资并不充裕,刘立骏除了四处筹措物资,还要精打细算。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物资,刘立骏24小时待命。有时候,物资会在半夜或者凌晨抵达,他还要赶去火车站接运物资。

随着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大,医疗队里的物资宽裕了不少。就在记者采访时,刘立骏接到电话,一批新的物资运送来了。

管理物资并不是最繁琐的一件事,150人的团队,不仅医疗物资需要刘立骏分发,一些生活琐事也需要他来考虑。他甚至要细化到连每一个人的服装尺码都要掌握的程度。一个多月下来,忙碌的刘立骏打动了身边的医护人员。

像刘立骏一样,在查琼芳的日记中还有很多可爱的人。

两位医护人员的记录从一个最贴近的视角,用点点滴滴的细节为一群努力抗击疫情的人们画了像。在她们的记录中有医疗队里一起救治病人的同事,有奔忙于后勤保障的队员,但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在医院门口等着接送她们的志愿者,酒店里等候她们夜归送上餐点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她们服务的理发师,还有主动拖地的病人,这一张张面孔,这一件件小事,感动了她们,也感动了我们。抗击疫情,站在最前沿和病魔较量的是白衣战士,而在她们的身后,还有无数普通人在支撑她们,这是一道所有人共同筑就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