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20日電(記者白陽
王豔明
馬崢)彌勒佛目光沉靜,端坐蓮臺講法,經幢淩雲的梵宮之前,飛天翱翔九天,菩薩成思維狀,沙彌凝神聽法,一派佛國極樂景象。在由巨大球幕幻化而成的“洞窟”裏,這些精美的敦煌壁畫和彩塑仿佛從熒屏中撲面而來,讓人觸手可及。
這不是時空穿越,而是記者“搶鮮”在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體驗到的3D數字球幕電影《夢幻佛宮》。該影片是敦煌研究院數年數字技術研發的成果,拍攝和播放系統融匯了國內外一流的技術。在20分鐘的時長裏,影片將莫高窟最具藝術價值的7個代表洞窟進行了全方位展示,每一幅壁面、每一尊雕塑都毫發畢現,栩栩如生,讓人如臨其境。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表示,這種從科技館借鑒來的體驗式參觀形式的推出,標誌著莫高窟的遊覽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由現在單純的進洞參觀聽講解,變為先在遊客中心了解其歷史背景、觀看高清影片,然後再到實體洞窟參觀。
“洞窟內光線昏暗,需要打著手電參觀,遊客往往看得一知半解;而電影把洞窟中肉眼不易看到的作品細節都展現出來,能為遊客帶來更好的觀賞效果。”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主任李萍介紹,遊客中心計劃於7月中旬對外試運營。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輝煌燦爛的敦煌藝術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壓力。遊客中心的建設和莫高窟遊覽方式的變化,就是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遊客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
據中、美
澳三國專家10餘年的觀測和研究,莫高窟實體洞窟每天的遊客承載量為3000人,遊客中心開放後,可增加到6000人,而在2012年,莫高窟全年的遊客量已達到80萬人次。過多的遊客擠在昏暗狹小的洞窟內,不僅參觀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加速了洞窟內壁畫和彩塑的老化。
樊錦詩透露,用數字電影來擴大莫高窟的承載能力、創新參觀模式,是敦煌研究院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對遊客需求也做了大量前期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拍攝了兩部電影,一部是介紹莫高窟歷史淵源的《千年敦煌》,一部是展示莫高窟精美藝術的《夢幻佛宮》。
據悉,遊客中心啟用後,莫高窟參觀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所有遊客必須提前預約才能參觀,預約和購票合二為一,可網上預約和支付;遊客先到遊客中心體驗“數字敦煌”和了解敦煌文化,然後再前往實體洞窟參觀,往來由擺渡車統一接送。
專家認為,這種參觀模式一方面能夠增強參觀效果,讓遊客通過數字技術真實了解更多的敦煌歷史文化和佛教藝術信息,另一方面,遊客進入實體洞窟後,講解員更有針對性地講解,減少遊客在洞窟內逗留時間,從而降低對文物的損害。
“莫高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理應傳承併發揚光大下去,不能因為保護需要就封閉起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這兩者之間最平衡的互動模式。”樊錦詩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