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兵马俑逛小吃街就算来过西安?不够,还得去这儿

text

** 看兵马俑逛小吃街就算来过西安了?不够,你还得去这儿!**

作者:张远 艾雨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除了打卡景点、走街串巷,本地集市切不可错过,在那里你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市井烟火味。西安的传统老集市,最典型的莫过于依旧热闹的百年老市——西仓集市了。

图为西仓集市。艾雨菡 摄

西安有句老话:“没去过西仓,就不算到过西安;不知道西仓,就不算地道的西安人。”若想真正走入西安的历史文化,体味古城民生百态,那么西仓集市可谓是极佳的体验地。

图为西仓巷地图。莲湖区供图

西仓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城内西北角庙后街中段路北。此处是西安市有名的花鸟鱼虫市场,一直保持着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开市的传统。

西仓即明清时期建立的官府粮仓永丰仓,因与和平路的敬禄仓东西相对而被称作“西仓”。民国时期,西仓是西安仅有的一座正规存粮仓库,可储粮1250万公斤。西仓一带因人员往来众多,粮食等交易活跃,逐渐成为了城内少有的集中贸易市场。1981年,西仓四街巷重新确定名称,分别为西仓东巷、西仓南巷、西仓西巷、西仓北巷,其名称沿用至今。

图为西仓集市。艾雨菡 摄

从官府粮仓到民间的花鸟市场,西仓大隐隐于市,繁华昌盛。穿过狭长的劳武巷,似从钢筋混凝土铸就的现代城市来到热闹的市井天堂。

贾平凹在《废都》里这样描写西仓集市开市时的场景:“那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市场,主要营生的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鱼虫,还包括器皿盛具,饲料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

图为西仓集市内人声鼎沸。艾雨菡 摄

正如书中所言,西仓集市是一个综合性的市场,四条巷道摊点密布,花鸟鱼虫、文玩杂项、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二手物品等都在这里交易,还有修鞋钉掌、剪头修脚、种牙植牙等手艺也能在这里看到。在这边能淘到很多我们现已不常见的小玩意儿,因此西仓也有“淘宝小街”之名。各色讨生活的生意人与逛摊人让这个集市显得热闹异常。人们给这个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民间集市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档子。

图为西仓集市内的手艺人。艾雨菡 摄

关于“档子”之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西仓集市中小摊相连,逛起来就像一个又一个隔档,所以得名;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摊主多是挑着担子带货过来售卖,“担子”念着念着便谐音成了“档子”,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档子”的起源已难以考证,但去西仓“逛档子”却是老一辈西安人的记忆。

“只要没特殊情况,每周到西仓逛档子已经是我的习惯,坚持十来年了。”据家住西安汇鑫家园的刘大爷介绍,很多人到这边来逛也不一定就是要买啥东西,就是喜欢这种热热闹闹的感觉。西仓因为在回坊附近,所以无论从哪个路口进来,都会在路上遇到很多美味。早上路边小摊有甑糕、豆浆、枣沫糊、胡辣汤、炸油糕等各种小吃。不少老西安在路边喝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再安安心心过来逛西仓,看看花逗逗鸟,遇到感兴趣的物件就停下来把玩两下,不时地跟路边摊贩聊聊天,快到中午饭点时带着一两个物美价廉的心仪小玩意儿心满意足地回去。

图为西仓集市。艾雨菡 摄

外地游客若第一次来此,必会对此处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留下深刻印象。北巷卖杂玩的王先生说,他在这边摆摊已经七八年了,每逢周四周日开市五点多就赶过来。“这里就类似于农村的自由市场,也算是帮一部分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为市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服务。我之前也在上海、广州做过生意,相比之下这里一天只收百十块钱的摊位费用,因为成本低吸引了不少小商户。平时中午十一点到两点人是最多的,今年受疫情影响人还相对少,之前高峰期人流量能达到三四万,街道人山人海,都走不动道。”

“西仓档子就是西安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我周日经常到这边来淘宝,家里缺了什么小物件,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西仓转一圈。有时候也会带儿子到这边鸟市上逗逗各种小动物,逛累了就到附近的回坊点一份羊肉泡馍,一上午也算过得充实。”从西安小寨专门过来买鸟粮的赵先生说。

图为西仓集市。艾雨菡 摄

此前由于有居民反映西仓集市占道经营严重、环境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莲湖区政府对西仓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此事一度被谣传成“西仓集市将被取缔”,在坊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今年疫情趋于稳定后,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若干措施》,提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城区临街店铺出店经营,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摊点摊区,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占道经营,也算是给不少小商户吃了定心丸。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外来人口的涌入,长安城旧时的风韵似乎已难捕捉。但西仓集市,这一隐藏在狭巷窄街中的百年档子,早已在时光中将自己烙进老西安的记忆里,这里有城市生动的脉搏和市井的烟火味。时代在变,而生活,永远都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