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亞太日報特約記者李豫川(駐香港)
——喜歡香港嗎?100分,你打多少分?
——70分。
——還有30分呢?
——它沒有住進我心裏!
冬日的香港,下著一場不慌不忙的冬雨。在香港中文大學湖區附近的食堂,我和在此就讀的大四學生陳天揚不急不緩地聊著。
尋找新的出口是勇敢者的遊戲
香港高校自1998年開始招收內地本科生,至今培養大批具備國際視野的年青一代。從小在內地中原長大的陳天揚,因仰慕中文大學自由的學術氛圍,在高考時報考了中大,並以優異成績被成功錄取。
陳天揚回憶,初到香港時難按興奮,在學校報完名,便隻身坐了一個多小時地鐵去中環,一睹香港金融核心地帶,“很繁華,有點像夢。”一個少年心中的火,被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點燃了。
優等生遭遇“語言障礙”
然而,大學第一課卻差點將他心中的火澆滅。香港的大學教育多以英文為主,要求學生閱讀大量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獻,并且以英文授課,教授在台上講得酣暢淋漓,作為曾經的高考優等生,陳天揚卻在台下傻了眼——他跟不上節奏,那堂課,猶如在聽天書。
陳天揚在自習室
一堂課,兩堂課,接連數堂課都聽不懂,陳天揚心裏發了慌。“我不知所措,上課只能玩手機。”他回憶,即使是在考前熬夜惡補也無濟於事,英文的試題他有一半題目都看不懂。第一篇英文論文,他在圖書館“憋”了數天,邊查字典邊寫,結果最後還是只拿了F(不及格,需要重修)。英文,讓這個來自內地、自小習慣了優秀的少年信心崩潰,他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千里迢迢來香港求學。
除了語言障礙,香港的大學學期短,學習節奏快,課業壓力較大,學制上沒有班級設置,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要學習對自己負責,自行選課、上課和安排學校生活。這一切都讓習慣了家庭呵護和學校集體生活的內地學生頗為不適。沒有父母的嘮叨、老師的督促、夥伴的陪伴,這些來自內地的佼佼者們開始品嘗孤獨和寂寞,學習獨立,學習一個人打發時間。
在陌生的香港形單影隻
宿舍、食堂、教室,在中大的校園裏,陳天揚形單影隻。他開始羡慕留在內地升讀大學的高中舊友,與自己孤寂的大學生活相比,他們的四年熱鬧非凡。陳天揚與隨機分配的國際學生同住,甚少交流,宿舍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睡覺之所。有以次他生病,自己“硬扛”著躺在床上,昔日家人朋友的端茶倒水,只能成為一個回憶畫面而存在。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自習室
陳天揚形容自己的大一是“無所事事”與“迷茫”。一個人打通宵遊戲,睡到中午起床,對學業和前途的彷徨、糾結折磨著他。他常到中大湖區散步,那裏成了他心靈的“避難所”。而天揚的經歷,也發生在不少內地生身上。在內地學生的聚會上,大家彼此安慰,在陌生的香港,抱團取暖。“我基本都和內地生接觸”,陳天揚直言不諱。學長們建議他要儘快適應香港的環境,多選粵語授課課程,平衡學業和生活。
升入大二,天揚的學習漸漸步入正軌。在中大圖書館花掉大量時間,啃教材查資料,有了勤奮努力,他的英文水平也直線提升,能聽懂的課越來越多,信心再次回歸。同時,按照中大慣例,大二學生要帶大一新生適應環境。性格內向的標準“宅男”陳天揚報名參加,期間,他打破了自我封閉,他的世界裏終於多了幾個朋友。“我們一起喝啤酒、唱歌、很開心。”說到這,他的嘴角泛起微笑。
“靠自己”是陳天揚的口頭禪。他說自己不擅長對人傾訴,這些年獨自在港求學,所有的困難都努力靠自己解決。
於彷徨中尋找新的出口
與天揚同年入學的三百多個內地學生,有一半都選擇了商科。香港社會崇“商”,香港高校的商科亦享譽全球。陳天揚和多數學生一樣,憑藉高分進入了香港最熱門的專業。但是,懵懵懂懂進入中大經濟系,他卻很快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學商,這也非興趣所在。抱著僥倖的心態,陳天揚堅持了兩年,但隨著課程不斷加深,他終於在大三時,決定重新尋找出路。由於自小喜歡軟體,他在輔修課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天揚打趣說,自己的大學時光是彷徨多於開心:“之前很沉悶,但如今找到所愛,清晰了未來該如何走。”
大學四年,彷徨多於快樂
陳天揚並非個例,不少與他有同樣經歷的內地生,要麼勇敢地“另闢蹊徑”,要麼硬著頭皮繼續學商。轉眼進入大四,同學們都忙著找工作、考研。以前,內地學生畢業後,四成選擇留港工作,四成繼續深造,只有近兩成會回內地工作。但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如今,更多學生選擇回內地發展。香港則更似學生們職業規劃中的一站。
在這座金融之城,只有做金融才有前途。陳天揚形容選擇“港漂”的師哥師姐們過地很忙碌,很“憋屈”。“他們大多在公司做管理和會計。這些金融“白領”們每天清晨起床,在茶餐廳快速地買份鳳梨包,奔向地鐵。他們不享受“按時下班”,平常晚八點回家,業務繁忙時,加班到淩晨是常有之事。週末加班亦是默認。香港的生活成本奇高,房租昂貴,內地畢業生多選擇與人合租。勞作了一天後,白領們回到自己只有幾平米的房間,一張床,一張電腦桌,簡單洗漱後,就匆匆進入夢鄉,甚至來不及與這繁華的都市道聲晚安。”
就這般周而復始!
愛與不愛——硬幣的兩面
對是否加入“港漂”大軍,陳天揚滿是猶豫,加入其中,或可獲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特區簽證出國的便利性,香港完善的醫療和教育保障讓他捨不得香港:“香港居民住院每日只需100港幣。”天揚說,香港是座守秩序的城市,乾淨整潔,市民整體素養較高。而依山傍海的中文大學更讓他難以割捨,他迷戀中大自由包容的校園氛圍。
陳天揚查看學校信息欄
但是,雖然已在香港生活了四年,天揚認為,他與這個城市仍有距離:“文化和社會氛圍真的不同,不少東西難以接受。”他直言,香港的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節奏與內地不同,自己難以找到共鳴,特別是近年,社交媒體充滿了對內地的誤解,讓他極為不爽。“我不屬於這裏,這裏沒有家的感覺。”中大距離到港島的車程近一個小時,四年裏,陳天揚很少去港島,他的活動範圍只在學校附近。但他卻常常到深圳,去吃火鍋,去採購。一過關口,鬧哄哄的深圳讓他精神抖擻,腳一跨過便有了回家的滋味。
我問他,選擇香港求學值嗎?他肯定地說,值!中大四年,天揚自認成熟許多,自信很多,思維更寬、視野更廣、英文水準突飛猛進。
陳天揚說,香港高校環境寬鬆,學生須有自制力,缺少朋友,沒有家人老師督促,內地學生極易跌入“無所事事”的狀態。性格開朗的學生更適合香港。他建議,內地學生要慎重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比城市更重要。
不知不自覺間,我和天揚已聊了幾個小時,他突然想起晚上還有個分組討論,於是匆忙和我道別,要回宿舍稍作準備。我追問他的求職計劃,他狡黠地一笑,“我喜歡深圳,活力又包容。”
香港不悶·李豫川 作者簡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廣場洶湧的人潮,利比亞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記者”的含義,明白了用筆書寫的意義。在埃及兩年工作的經歷,也讓一個嬌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發現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別古老的尼羅河,來到維多利亞港畔,中東的轟烈已成雲煙,眼前展現的是“東方之珠”的動感。我喜歡漫步於港島上環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裏品嘗鮮蝦雲吞。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實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盞復古燈、一台筆記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裏碼字,記錄不是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證明在熱點、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場”,而只是源於一顆熱愛“寫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勁兒。我的字裏行間,只想體現那些豐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實的日子。
當你刷完屏,能輕輕歎一句,“噢,香港原來是這樣!”,這便足夠!香港不悶,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來吧,讓我們一起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