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那些“十月驚奇”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距美國總統選舉日只有不到10天,選戰的激烈程度已然白熱化。最近一段時間,涉及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的“郵件門”“非禮門”事件不斷被炒熱,猛料頻出。

其實,回顧歷屆總統選舉,選戰衝刺階段往往是猛料迭出之時。對總統候選人來說,這些猛料或是飛來橫禍,或是喜從天降。

美國總統選舉素有“十月驚奇”的說法,意指選前最後一個月左右突發或足以影響選情的事件。美聯社10月30日盤點了一些大選年的“十月驚奇”:

1972年:越戰預言

1972年美國總統選舉,謀求連任的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迎戰民主黨候選人喬治·斯坦利·麥戈文。

當年10月底,尼克松授權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宣布越南“即將迎來和平”,這一說法令早已厭倦越戰的美國人為之振奮,也為尼克松最後贏得連任助了一臂之力。

然而,就在尼克松贏得連任後不久,1972年聖誕節前夕,美國空軍發動了越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轟炸行動。

2000年:酒駕風波

2000年,共和黨候選人喬治·W·布什與民主黨候選人阿爾·戈爾角逐總統寶座。

距選舉日只剩5天時,有關小布什曾在1976年因涉嫌酒駕而被捕的消息傳出。共和黨人隨即指認,此時曝出小布什24歲時的不端行為是民主黨人在刻意搗鬼。一名民主黨政治人士隨後出面“認領”了這一事件,承認向媒體記者通風報信。

這場選舉中,盡管小布什最終取勝,但政治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沒有酒駕丑聞,小布什會以“大比分”取勝。

2004年:本·拉丹“送票”

2004年,小布什謀求連任,其競爭對手、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裡在選戰即將結束時仍自信能夠取得最終勝利。

然而就在這時,一段“基地”組織前頭目烏薩馬·本·拉丹的視頻流出。視頻中,這名恐怖大亨多次提及“9·11”恐怖襲擊事件並猛批小布什政府的政策。

這場選舉以小布什取勝告終,而按克裡本人的說法,是本·拉丹給小布什送了票,“距選舉日僅剩5天時,本·拉丹的言論刺激了選民,改變了整個選情”。

2008年:經濟難題

2008年,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奧巴馬迎戰共和黨人約翰·麥凱恩。這場選舉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舉行。

當年9月15日,美國投行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急劇下跌和流動性收緊,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為席卷全球的、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

這場金融危機助長了美國民眾對共和黨的失望情緒,使經濟議題成為選戰的關注焦點。對此,奧巴馬表現得“勤學好問”並承諾上臺後著手解決經濟問題,而麥凱恩則坦言對經濟不甚了解,甚至聲稱美國的“經濟基本面實力強勁”,這讓奧巴馬陣營在選舉最後階段抓了把柄,導致選情本已處於下風的麥凱恩更加不得民心。

2012年:應災加分

2012年,奧巴馬謀求連任,而其競爭對手是米特·羅姆尼。

10月29日登陸美國本土的颶風“桑迪”演繹了一樁姍姍來遲的“十月驚奇”。

颶風來臨後,奧巴馬暫停一切競選活動,連續數天坐鎮華府協調聯邦政府救災工作。分析人士認為,救災應對得力助了奧巴馬連任一臂之力。當時,曾屢屢抨擊奧巴馬的共和黨政治明星、新澤西州州長克裡斯·克裡斯蒂多次公開稱贊奧巴馬及聯邦政府支援得力。與此同時,各大媒體報道的側重點也從大選轉向颶風,客觀上減少了對羅姆尼的關注度。

此外,美國《瓊斯》雜志網站當年9月上傳一段視頻,顯示羅姆尼在一場籌款集會中說,47%的選民不值得他關注,因為這批奧巴馬的支持者依靠政府過活、不繳納個人所得稅。這番言論引發輿論嘩然,凸顯出羅姆尼“不接地氣”的形象。

2016年:猛料頻出

今年的總統選舉可謂“黑料”迭出,共和黨人唐納德·特朗普被評為近25年來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民主黨人希拉裡·克林頓則以微弱劣勢在這一評選中緊隨其後。

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深陷“穢語視頻”風波。《華盛頓郵報》10月7日曝光一段拍攝於2005年的視頻,顯示特朗普與當時擔任“走進好萊塢”訪談節目主持人的比利·布什在前往演播室的大客車上大聊女人,其間特朗普吹噓他可以對女性“為所欲為”,用詞粗俗露骨、帶有明顯侮辱色彩。特朗普辯稱,這只是“更衣室談笑”。

希拉裡則面臨聯邦調查局的突然發難。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10月28日致信美國國會高層,宣布重啟對希拉裡擔任國務卿期間使用私人服務器處理機密郵件的調查。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