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抵制馬來西亞還為時過早

未知

text

編者按:本文作者陳征,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助理、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作者就中國民間輿論圍繞馬航危機出現的一些不理性聲音,從大國關係、地緣政治格局、中國的戰略利益以及中馬關係等多個層面分析後得出結論:中馬關係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雙邊關係;保持與馬來西亞的友好關係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洲區域的和平環境,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關係是中國走向復興的第一步。圍繞馬航事件,一味地放大對馬來西亞政府的失望情緒,或採取不理性的舉動會對兩國關係帶來衝擊。同時,如有人居心叵測,不但借馬航事件挑撥中馬關係,同時也挑撥馬來西亞國內馬來裔和華裔之間的關係, 那將會使兩國關係受到更大傷害。

  馬航事件可以被定義為一次危機。古希臘文中,“危機即生死轉捩點,指病人要麼逐漸康復,要麼逐漸惡化直到死去。沒有人希望看到中馬關係因此發生重大轉向,或者逐漸惡化直到死去。若有人居心叵測,不但借馬航事件來挑撥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挑撥馬來西亞國內馬來裔和華裔之間的關係,那麼結局會向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

時至今日,失蹤航班MH370的真實情況仍然牽動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但目前也有很多跡象顯示,在真相尚未完全呈現之前,社交網路以及媒體上出現了一些不夠理性的聲音情緒。中國的一些民間輿論領袖與明星們已經自發發起抵制馬來西亞的活動。

  作為中國人,我珍視每一位同胞的寶貴生命,並為MH370客機上239名來自各國的乘客沉痛哀悼。 對於馬航的推諉、馬來西亞政府的善變,中國民眾有許多憤怒的理由。但是,我們仍需要理智而冷靜地面對這次馬航危機,在調查沒有結束,真相仍然未知的情況下切不可遷怒於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因為,從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國都需要與馬來西亞保持良好的關係。今年時值中馬建交40周年,也是兩國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南亞尋求戰略主動的重要國家。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關係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雙邊關係,需要放在中國與東盟關係,中美關係的大框架中進行分析。

一、中國與美國的關係

“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能否進行和平的身份轉換?這個在學術界仍存在爭論。目前國際關係屆普遍接受的民族國家始自1648年歐洲各國達成的威斯特伐裡亞公約。此後,歐洲大陸崛起的德國兩次想挑戰英國的世界領導權,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並成就了新的世界領袖——美國。

  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米爾斯海默認為國際政治是大國政治。美國在建立起全球霸權之後最核心的國家利益就是如何維持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美國最常使用的方法是“離岸平衡(offshore balancer),防止出現任何地區霸權,防止任何國家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亞洲國家整體實力的上升,將帶來亞洲甚至全球的深刻的地緣政治變局。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其目標也是防止亞洲出現地區霸權。 從國際關係角度來看,保持亞洲的均勢狀態,不讓亞洲走上一體化道路完全符合美國利益。

  中國一直強調“和平崛起也是對這種思維的一種回應。如何看待中美之間的關係,美國國內也有各種不同聲音。以約瑟夫.奈為代表的自由制度主義流派更強調中美之間的合作。2012年,他曾經在一次公開講座上說,美國還沒有失去世界的領導地位,中國要發展出與美國相似的國家綜合實力至少還需要40至50年,而那時美國仍在繼續發展。我們是不是因為對未來的擔憂就拒絕與中國合作?而從建構主義者的觀點來看,“中國威脅論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把中國視為威脅,它就會變成威脅。

  無論如何,美國在全球範圍內調整了它的戰略佈局,將更多的資源放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周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美之間將呈現安全方面競爭、經濟方面合作的發展態勢。

二、中美兩國與東盟關係

東盟國家近年來經濟實力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水準極大提高,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新興國家的重要組成力量。從GDP值來看,印尼居世界第16位,泰國居世界第25位,馬來西亞居世界第30位,菲律賓居世界第33位,新加坡居世界第40位,越南居世界第42位。(2013年的資料)雖然東盟各國的實力與超級大國還存在差距,但是如果將東盟看成一個國家集團,則可以成為一股重要力量。2012年東盟十國以購買力計算的GDP總量疊加已經位列世界第10名,2013年受歐債危機和亞洲國家自身強勁增長勢頭影響,東盟的GDP總量已經上升為世界第6位,位於日本之後,德國之前。東盟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據統計,東盟十國的總人口已逾六億二千萬。單以人口計算,東盟國家的總人口數排在中國和印度之後,位列世界第三。從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來看,東盟十國都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中國與東盟諸國的交往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7世紀。到隋唐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對東南亞的貿易開始有所發展。而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使得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明清兩朝也有許多華人到東南亞地區打工,形成了現在最大的海外華人群體。

  東盟 (ASEAN) 成立於1967年8月8日,創始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這五個國家又被稱為“老東盟。東盟成立時有三個目標:(1)緩解東盟內部的緊張;(2)減少外部對該地區的影響;(3)東盟所有成員國都認可來自外部的共產主義顛覆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脅。可以說東盟成立的矛頭是直指當時的中國。冷戰之後,東盟加速了一體化進程。1995年,東盟吸納了越南為其成員,1997年緬甸和老撾加入東盟,1999年柬埔寨加入東盟。

  美國與“老東盟五國一直保持良好關係,其中關係最好的是菲律賓和泰國。1902年7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菲律賓政府法案》,菲律賓淪為美國的附庸國。1950年,美國與泰國簽訂《泰美軍事援助協定》和《泰美經濟技術援助協定》。1951年8月30日,美國與菲律賓簽訂了《菲美共同防禦條約》。泰國和菲律賓正式成為了美國的軍事同盟。

  隨著冷戰加劇,1954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在菲律賓馬尼拉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並于1955年成立了准軍事聯盟-東南亞條約組織(The South 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 。該組織就是建立在亞洲的“北約,總部設在泰國曼谷。參加該組織的國家有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巴基斯坦(含孟加拉)、菲律賓、泰國、英國和美國,其主要宗旨是在東南亞圍堵共產主義,主要針對中國。菲律賓和泰國是唯一參加該組織的兩個東南亞國家。後來由於內部矛盾,該組織於1977年解散。

  美國與“新東盟5國關係就比較複雜了,越戰曾經影響了一代美國人。越戰的陰雲雖然散去,但是美國與越南直到1995年才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在1988年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後,緬美外交關係急轉直下,美國對緬甸長期實行制裁令兩國關係降至冰點。奧巴馬政府的一大外交成就是成功破冰並於2012年恢復了兩國的大使級外交關係。柬埔寨與美國自1950年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幾經波折。美國最初拉攏西哈努克政府,後來又策動朗諾政變,從投票贊成維護民柬合法席位到堅決反對民柬加入新政府,從對洪森政府批評指責到對其做出積極回應。柬美關係歷經波折,曾經“兩斷兩和,兩國政府關係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美國與老撾的關係曾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越戰期間,美國為了不讓共產主義勢力佔領印度支那地區,對老撾實行雙重遏制戰略。越戰之後,由於老撾打壓曾在越南戰爭時期幫助過美國的赫蒙族人,因此兩國關係持續緊張,直到2004年,兩國才建立正常貿易關係。

  總體而言,美國與東盟創始5國: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都保持比較密切而良好的關係。但是由於印尼和馬來西亞是穆斯林國家,而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仍是英聯邦國家。這兩個國家與美國的關係要相對微妙一些。

  冷戰時期,中國與東盟諸國的關係非常緊張。1978年,越南入侵了柬埔寨,1979年,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並與越南發生了邊境戰爭。東盟各國的立場開始出現差異。泰國因為與越南有領土糾紛,因此偏向中國。印尼和馬來西亞認為中國是最大威脅。新加坡認為越南入侵的背後是蘇聯,因此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菲律賓認為應該遵守國際法,任何入侵行為都要受到懲罰。最後“老東盟五國統一意見,在中美兩國地支持下一致譴責越南。

  冷戰後,東盟各國與中國改善關係。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東盟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對華關係也日漸升溫。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改善關係的里程碑。危機爆發後,東盟諸國無力抵禦。由於人民幣堅持住了不貶值,中國進一步改善了與東盟國家的關係。2003 年 10 月中國還正式簽字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成為東南亞地區以外加入該條約的第一個大國,中國與東盟一致同意建立面 向 21 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與中國關係比較好的東盟國家包括老撾、柬埔寨、緬甸。

  目前,東盟國家多數採取“騎牆策略,在經濟上依靠中國,在政治上依靠美國。#p#副标题#e#

三、中國與馬來西亞關係

  1. 歷史

  冷戰後馬來西亞對華關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49—1957 年為第一階段, 中馬關係從屬於中英關係,它對日後特別是馬來西亞獨立初期的對華政策有著深刻影響; 1957—1969 年為第二階段, 馬來西亞的對華關係表現為不信任與對抗; 1969—1974 年為第三階段, 馬來西亞的對華關係表現為尋求和解與建交;1974-至今為第四階段,馬來西亞的對華關係表現為飛速發展與漸入佳境。

  馬來西亞1957年才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是它仍是英聯邦成員。英國一直是對馬來西亞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量。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前,英國認為中國是對馬來西亞安全的最大威脅,主張聯合美國與其他國家共同構築反共反華包圍圈。因此,馬來西亞殖民當局對中國採取敵視的政策與立場。

  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受美國的影響更大。雖然中國電賀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但是馬來西亞當局沒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新成立的馬來西亞政府將馬來西亞共產黨發動武裝起義歸咎於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此外,當時馬來西亞人口近40%為華裔,當政的馬來族非常擔心與中國建交會威脅馬來人的地位,因此對中國非常排斥。

  當中美兩國改善關係之後,馬來西亞政府於1974年5月31日與中國建交。當時建交的馬來西亞首相就是現任首相納吉的父親敦?阿布杜勒?拉紮克。而馬來西亞是東盟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的,其他國家在中馬建交後才紛紛效仿。

  冷戰之後,中馬兩國關係不斷向良性發展,馬哈蒂爾上世紀90年代曾四度訪華,馬媒體稱之為中馬關係的“蜜月期。90年代中期,“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馬哈蒂爾首相多次在國際場合公開駁斥“中國威脅論。在他任內,中馬兩國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在東盟國家裡的最大交易夥伴。在阿卜杜拉時期,中國正式參與“東盟10+1機制。

  現任首相納吉非常珍視他父親留下來的政治遺產,在勝利當選後他訪問的第一個非東盟國家就是中國。中國已連續多年是馬來西亞第一大交易夥伴。馬來西亞特殊的人口結構和國情決定了誰掌握了教育,誰才能掌握本族的未來。因此馬來西亞教育部是所有部委中最重要的一個部,歷來首相是由教育部長擔任。而關於教育的爭奪是關乎民族命運的爭奪。因此,馬來西亞在教育領域對中國的全面開放代表著兩國在互相信任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11年,兩國簽訂了《中馬高等教育學位互認協定》,馬來西亞留學生在中國接受教育歸國後也有資格成為公務員,這對於處於二等公民地位的華裔學生而言無疑是個喜訊。此外,馬來西亞教育部還跟北京外國語大學簽約,每年公派60多名學生到北外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學士學位,這些學生回到馬來西亞以後將是中馬友好的使者,全部成為馬來西亞中學的漢語老師。至今,每年有兩百多名馬來西亞學生在北外學習,他們是外國政府派遣的最大的在華留學群體。如果說,馬哈蒂爾時期的中馬關係是 “蜜月期,那麼今天的中馬關係可以用“水乳交融 來形容。即使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大背景下,中馬關係也沒有受到多大實質性的影響。

  2. 地緣政治

  麻六甲海峽是中國的“生命線。二戰後,麻六甲海峽歸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三國共管。而我國從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進口的大量石油都通過海上運輸,麻六甲海峽已成為中國石油的咽喉要道。因此,中國若要保障石油安全就需要儘量避免和麻六甲海峽諸國發生摩擦。

  此外,由於中國與南海多國都存在領海爭端,如何擱置與這些國家的爭議,共同開發需要中國與相關諸國來具體協商。這些國家中菲律賓和越南比較激進,不時製造摩擦。馬來西亞佔有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南海礁、光星仔礁都為北緯8度以南範圍海域與島礁,與我國駐軍少有衝突,而且馬來西亞不傾向於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因此,在南海爭議的各國中,中國與馬來西亞如何處理領海爭端將起示範作用。

  3. 政治勢力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社會,以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族群為主,其中馬來人與華人兩族人口最多。自馬來西亞獨立之日起,代表馬來民族利益的巫統就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地位,並繼承了英國殖民地時期的憲法,確立了 “馬來人優先地位。換言之,當地華人的憲法地位為“二等公民。

  華裔因素是馬來西亞對華關係中需要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據馬來西亞政府的資料顯示,1957年,華裔人口比例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0%,而到了2010年已下降至24.6%。馬來西亞仍是世界上少數族裔中華裔比例最大的國家。雖然華裔是人口的少數,但是在經濟上占絕對優勢地位。 隨著中國的強大,馬來西亞華人覺得自身地位也有所提升。馬來裔政治家對於馬來國內華裔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直非常警覺,大量馬來西亞華裔也表示首先認同自己馬來西亞人的身份。

保持冷靜 等待結果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洲區域的和平環境,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關係是中國走向復興的第一步。中馬關係一路走來,也經歷了不少風雨,但是,現在是中國和馬來西亞歷史上關係最好的時期。今年正值中馬建交40周年,由於馬航事件,一系列慶祝活動都會受到負面影響,雙邊貿易、投資和人員交流也會受影響。中國民間對於馬來西亞政府的失望情緒正在被危險地放大,可能對兩國關係帶來衝擊。

  馬航事件可以被定義為一次危機。古希臘文中,“危機即生死轉捩點,指病人要麼逐漸康復,要麼逐漸惡化直到死去。沒有人希望看到中馬關係因此發生重大轉向,或者逐漸惡化直到死去。若有人居心叵測,不但借馬航事件來挑撥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挑撥馬來西亞國內馬來裔和華裔之間的關係,那麼結局會向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

  總之,保持與馬來西亞的友好關係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對中國國家安全有重要意義。突發的“失聯事件以及不確定的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緊張和壓力。馬來西亞政府在應對危機時不能做到及時公開透明、也因為各種不為人知的原因透露了一些錯誤的資訊,誤導了救援行動。考慮到馬政府做出反應的時間有限,而事件還尚未有定論。現在談抵制馬來西亞還為時過早。任何不理智、不冷靜的行為都可能帶來更負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