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前浪”“后浪”,还是真正思考一下“何为青年”

新京报网

text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演员何冰在被贴上了“二次元”“Z世代”标签的B站上,发表了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向年轻人致敬。

随着演讲刷屏,“后浪”一时间成为热词。有趣的是,虽然演讲面向的是年轻人,但转发者更多的是中年一代。

演讲者的本意,是驳斥那种“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见,认为这代年轻人生逢盛世,且拥有了选择自由,他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令人羡慕也让人满怀感激。

但简单的“讨好”,并不见得会打动年轻人。一位年轻朋友的看法能够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爹味十足”,何冰表现得过于向年轻人献媚,反而和年轻人有了隔阂。

生老病死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任何一个“油腻中年”也都拥有过年轻的身体和梦想,因此,当我们谈论年轻的时候,就必须破除掉这种“生理迷思”,从精神层面来理解,到底什么是“年轻”。

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外观。如今你随便喊一个40多岁的女性“大姐”,会招来敌意,这不是她们对年龄敏感,而是她们在外观上也和年轻女孩没有太大不同。人们对“年轻”这个词所涵盖的年龄界限,越来越感到模糊。40岁的艺术家,是不折不扣的青年艺术家,而很多人到了生理意义上的“老年”,仍然勇猛精进,去追求“诗和远方”,他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年轻”的。

何冰的演讲也注意到这一点,“奔涌吧,后浪”,其实我们可以把“奔涌”理解为一种“年轻精神”。不管前浪、后浪,只要还在奔涌、还在奋斗,还在不停息地追求梦想,就都是“年轻人”。

一味礼赞“后浪”,其实也是在呈现“标准”答案,这种“标准”,恰恰是“年轻”的对立面。无论是“年轻人一无是处”,还是“你们都是对的,听你们的”,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傲慢,而不是平等意义上的理解和对话。

前两天,武汉大学一位大四学生给高晓松“写信”,表达了很大的困惑: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工作还没着落,还有资格谈诗和远方吗?面对这样的年轻人,你说他一切都是完美的,他拥有的就是最好的,那就是一种伪善了。

“你们都是对的”,并不是一个“前浪”面对“后浪”理想的态度。鲁迅有一个“黑暗的闸门”的比喻,他认为老一辈应该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一条生路。这个比喻,更触动人心的是对自身的看法。老一代有局限,但是也要努力,才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条件。

面对年轻人,人们都会礼貌地说一句“世界是你们的”,他们隐藏了后半句,“等你们老的时候”。这个世界,大体上制定规则的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则要有不满,奋力打破一些规则,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中老年人不但在社会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甚至通过美容、健身,也在悄悄偷走属于年轻人的“外观靓丽”的专利。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

中年人不需要装作向年轻人学习,也不需要教他们做人,只需要各自努力,去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这才是对“后浪”最好的态度。大家一起奔涌吧,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都思考一下“何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