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校园体育成为热词,我们需要怎样的体育课改革?

澎湃新闻

text

5月28日,随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这一天闭幕,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的2020年全国两会画上了句点。此前一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已在北京闭幕。在本次会议期间,有众多关于体育的议案、提案,涵盖了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教育、全民健身等方面。

热词:体教融合

姚明: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在本次两会期间,体教融合是众多代表提及的体育热词。

在今年,姚明所做的题为《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的发言中,建议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其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姚明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提高基层教练员、裁判员待遇,鼓励基层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姚明还用一句话总结,“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体育的教育是不牢固的。”

这样的观点,与中国跆拳道协会和中国空手道协会主席管健民的提案不谋而合。

在管健民所做的《关于进一步增强教育和体育系统合力推动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他指出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而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仅靠教育部门单兵作战显然势单力薄,多年来的实践效果也不佳。

管健民认为,如何发挥国家、地方各级体育单项协会在专项技术、人才方面的组织优势,调动体育单项协会服务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需要体育系统主动发力,更需要教育部门主动协同。

更重要的是,管健民认为体教融合是对体育的再审视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最终落实到两个具体目标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综合化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朱婷。 新华社 图

热词:重视校园体育课

上海小学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

在本次两会中,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了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提案。

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

程红建议,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将青少年体质问题纳入绩效考核,实施必要的行政问责。

事实上,目前各地方教育主管单位已经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我们要小学增加一节体育课,现在是三节,到今年下半年全部变成四节,再往后是每天要有一节体育课。”

奥运冠军叶诗文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提出应在全国小学推行游泳课,让游泳成为小学生阶段的必修课。

当然,不只是小学,初高中同样需重视体育教育。吴志明等百余位委员就联名提出《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要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给予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的考分权重。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也在提案中指出——正是因为中考要考体育,在所有学龄段的孩子中,初三年级的孩子体能是最好的,然后高一高二高三,孩子的体能是逐年下降的,“原因就是高考不考体育”。

由此,戴立益建议,适时推出在高考加试体育,让体育成为第四门主课。

热词:全民健身

体育在脱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小学、初高中、高校体育教育需更加重视,朱婷在《体育教育“关口”前移,启蒙从学龄前儿童抓起》的提案中还提到了要将体育教育的“关口”应该前移到学龄前儿童。

朱婷认为,“重视幼儿体育启蒙,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参与体育的种子,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我们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

而这早已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也是连接到全民健康、全民健身的大方向之中。

例如,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副主席杨扬,就在政协大会上提到了要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

她认为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启蒙和兴趣培养更多起始于社区,要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建设范畴。

“2岁到16岁是人的运动敏感期,也是成长的关键期。”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安平认为,体育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好中小学体育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养成,而且对提升社交能力、塑造拼搏精神、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扩大体育运动人口的基础上,向全民健身迈进,也有助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志良就在政协大会上作为民族品牌代表发言,认为全民健身有助于推进全民健康,让奥运品质的体育用品全民共享。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所提倡的,“体育运动蕴含着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高荣誉。这种精神同样有助于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