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乌云教授线上授课。内蒙古师范大学供图
(抗击新冠肺炎)内蒙古高校探索课堂教学“新命题”:抓住机遇实现教学质量“变轨超车”
中新网呼和浩特4月22日电 题:内蒙古高校探索课堂教学“新命题”:抓住机遇实现教学质量“变轨超车”
作者 张玮 边建平
“学生成长是第一位的,我担心录播无法实现教师的人格影响,所以运用‘直播+微信’的讨论交流方式,感觉反倒比面授与学生的互动多了。”22日,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引弟老师的《社会工作理论》课程通过直播授课,她如是告诉记者。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高校教育当属复工复产最困难的一行。
图为疫情期间,大学教师开展“云端授课”。内蒙古师范大学供图
2月中下旬起,全国各类高校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复课”。瞬间,教授都变成“网红主播”,学习各类线上讲课设备和软件;学生都“幻化”成“天线宝宝”,到处找信号。
经过2个月的“云端授课”,学校和老师似乎发现,疫情下短期的、被动的危机应对方案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实践,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简称“OMO”),或将成为师生最美的“相遇”。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韩巍告诉记者,疫情虽然带来挑战,但恰恰也给了师范教育新的“命题”。将教学资源与教育信息技术充分融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自学+线上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互动答疑、学习指导。
“这一命题考验了我们的应战、实战能力,倒逼我们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更要多渠道促学帮学,创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韩巍如是说。
在韩巍看来,培养未来教师,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教会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手机该怎么支起来?”“麦克风怎么连?”“老师,没声音……”面对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一时间却成为老师们的大问题;直播怎么互动、课堂怎么交流、作业怎么提交……一大堆繁琐的问题也曾让老师们绞尽脑汁;客厅、书房、走廊、餐厅……老师们为了找到最佳的网络传输效果,不惜一切将“小家”暴露在大家的视野之下……
1周、10天、1个月……如今,当本应在校园里响起的熟悉的上下课铃声在“云课堂”响起时,全体师生已经习惯开启这独特的“相遇”模式。
“直播授课的方式比较接近真实线下课堂,直播时师生互动水平较高、现场感强。”1个多月的“云端授课”后,陈引弟已经对直播信手拈来,感触颇深。
搞数学科学的冯世斌老师是位“技术控”,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他总是想方设法在直播中,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头像,又可以看到共享的操作或讲解文档。
为了提升课堂的热度和积极性,冯世斌的直播教学更注重互动,授课时,同步进行在线讨论或直播答疑。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王帅老师则采用录播授课的方式为学生讲课。他认为:“总结精品课中的遗漏知识点、确定拓展知识的切入点很重要。根据我平时上课的经验,利用平台软件录制速课做内容补充,制作成视频为学生积极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其学习效率。”
也有老师选择录播与直播相结合的授课形式,融合二者,最大限度发挥录播网络教学可回放、可实现因材施教等特点和直播实时互动、解疑答惑等优势,弥补不能现场教学的缺点。
无论采用哪种“云端授课”方式,都将对“OMO”教育模式探索奠定有力基础。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海峰表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当前正在抓紧研究本科教学提升计划,未来将借助国家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契机,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