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百年老行在網購衝擊下轉型求變

text

新華社天津7月10日電題:中國百貨:百年老行在網購衝擊下轉型求變

新華社記者李鯤

翟永冠

“百貨大樓”曾是中國的地標建築,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個專門命名為“百貨大樓”的商場,琳瑯滿目的商品和熱鬧的場景是幾代中國人難以抹去的記憶。

然而,今年6月到7月,瀋陽、杭州等地的尚泰、中都、東舜等百貨商場相繼關門歇業。國際知名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8日發佈的《演變中的中國零售業格局系列報告之二——百貨商店的發展趨勢》指出,擁有百年曆史的中國百貨行業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4年前兩個月,中國百貨業銷售同比增長3.2%,下滑4.8個百分點,比2012年和2011年同期下滑5.7和15.3個百分點。天津百貨大樓副總經理成偉說:“儘管社會購買力在不斷擴大,但百貨商場行銷增長速度尚顯過慢。”

天津百貨大樓的前身是始建於1926年的中原百貨,在距離百貨大樓不遠的地方,1928年開業的天津勸業場也曾是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百貨商場,有句話叫“不到勸業場,枉來天津衛”。

新中國成立後的計劃經濟時代,勸業場如同各地的百貨大樓一樣,是民需商品的主要供應地。時至商品極為豐富的今日,百貨業面臨的不僅僅是因服務理念的差別而產生的行業內部整合。

百貨商場門可羅雀,但數億消費者參與的2013年“雙十一”網購卻留下了350.19億元成交總額,相當於中國中西部一個地級市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店淪為網購的“試衣間”,不少人去實體店確定了衣服等物品的款式、尺寸之後到網上購買。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統計顯示,2013年網絡購物市場交易金額達1.85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40.9%。

天津麥購休閒廣場副經理李一川對連續兩年的“雙十一”電商大戰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最怕電商搞活動,“雙十一”當天,“商場裏幾乎沒人”。

世邦魏理仕報告指出,除了面臨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網絡購物興起的困境,中國百貨行業還存在功能單一和同質化競爭嚴重問題。

李一川表示,目前百貨商場商場內部結構、經營內容相差不大,以天津濱江道為例,五六個經營模式相同、體量相似的百貨商場都採取類似的促銷手段,很難吸引消費者。

近年來,以大悅城和各種“Mall”為代表的,集專賣店、超市、飯店、雜品點及娛樂健身設施為一體的購物中心悄然興起。而傳統百貨商場一般只經營商品零售,與當代消費者需要的全方位購物體驗仍然存在著不小差距。

經常逛街的天津市民曹小姐告訴記者,與產品款式相對老舊的各種百貨商場相比,品種齊全,能吃飯、看電影的購物中心更吸引她。

在內外交困中,傳統百貨行業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消費市場仍有龐大的發展空間,百貨公司想要走出當前困境,當務之急是增強和重塑百貨的核心競爭力。”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區主管、執行董事陳仲偉建議說。

事實上,中國的百貨行業已經開始向轉型邁進。世邦魏理仕分析指出,不少百貨商場通過擴容改造、引入時尚品牌旗艦店、增加商場體驗性元素等手段來營造一種類似於購物中心的消費體驗,此外,一些百貨企業也開始採取自行開發或購置現有項目的方式,提升自持物業的比重,降低租金漲幅和物業租賃風險。

南開大學工程管理碩士中心副主任石鑒說,“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電子商務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百貨商場也可以通過介入電子商務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行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