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游客在埃及送清涼油當小費 有人一次帶幾十盒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美媒稱,中國游客葉三石(音)在埃及凱爾奈克的古廟群游覽時迷了路。一名埃及導游幫助了他。為了表達謝意,葉先生送給恩人一個硬幣大小的紅色小盒子。盒子裡裝的是被稱為清涼油的薄荷油。對於在埃及旅行的中國游客來說,清涼油已經成為一種通貨。為這次歷時六天的埃及之行,葉先生准備了50盒清涼油。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10日報道,25歲的葉先生家庭經營網上中藥銷售,他說:“在來埃及之前,旅行社反復跟我說,要帶上清涼油,這樣旅行會輕松很多。”他說,埃及人“對中國游客非常友好,他們喜愛這種小禮物”。

報道稱,34歲的尤尼斯·穆罕默德在紅海之濱的胡爾加達塞雷妮蒂沙灘度假區做清潔工作,他說:“中國游客喜歡送這個給我,不過我真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頭痛的時候,他會抹些清涼油到太陽穴,除此之外,他不知道這些油還能干什麼。

他說:“我每天都能收到二十幾盒清涼油,大部分我都送給了親戚朋友。”

從吉薩金字塔到紅海,從海關工作人員到拿著AK-47衝鋒槍的警察,從旅館工作人員到小商小販,中國游客拿清涼油作為禮物送給他們碰到的每一個人。

有時候,埃及人似乎會通過用一只大拇指在額頭上移動的方式來索要清涼油。一名中國游客在社交媒體微博上說:“我真的搞不明白,埃及人為什麼喜歡清涼油。”他說,他准備了72盒。

報道稱,另一方面,一些埃及人似乎也很迷惑,大部分外國游客都是用現金付小費,為什麼中國游客總是給他們清涼油。

清涼油是如何成為潤滑兩個文明古國之間關系的小物件的,這一點似乎還有一點神秘。埃拉·季是開羅一家旅行社常駐北京的職員,她說,雖然她的公司並不是這一習俗的始作俑者,但旅行社顯然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她說:“我們會提醒游客帶清涼油。有時候埃及人會問我,他們怎麼老帶這個?就不能帶點別的嗎?”

報道稱,中國游客正在大量湧入埃及。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雖然西方游客的數量仍遠超中國游客,但去年中國前往埃及的游客數量翻了約一倍,達到了13.5萬人。

葉先生參團的埃及導游穆赫辛·劉易斯說,當警方在檢查站清點中國游客時,他們開玩笑說,不必清點大巴上有多少人,點一下“清涼油有多少盒”就行了。劉易斯說,這些年來,他收到了“幾萬”盒清涼油,以及快餐面、五元鈔票等。

清涼油含有薄荷醇、樟腦等原料,氣味刺鼻,據說能醫治頭痛、蚊蟲叮咬、惡心、雞眼等疾病。

一個多世紀前,有進取心的中國藥劑師開始對清涼油進行商業化推廣。今天的虎牌清涼油就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一名生活在如今緬甸的中國民間草藥師開發的。

瓦利德·庫裡亞姆是一名會說漢語的埃及導游,他說,有一次他因為背部不適塗多了清涼油,被薄荷刺激痛壞了。據庫裡亞姆說,許多導游會把清涼油送給父母及祖父母塗抹僵硬的關節。

報道稱,埃及人一般會有選擇性地找中國游客要清涼油,而找其他國家的游客要小費。

像庫裡亞姆這樣的埃及老導游認為,這一習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外交代表團的到訪,那時中國還很貧窮,剛剛擺脫閉關鎖國的時代,像征中國文化的物品被當作禮物贈送。

古埃及文化和文明專家、中國東北師範大學的李曉東認為,最初中國游客攜帶清涼油是為了自用,後來發現埃及人也很喜歡。“埃及很熱,他們喜歡清涼油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些中國游客說,送禮物的感覺比給錢的感覺要好。葉先生說:“給錢的時候,感覺是在給乞討者。但給清涼油的時候,則更像是在送給朋友。”

26歲的湯齊送出了40盒清涼油。這位北京的數據分析師發現,給清涼油能有效應付那些拿著圍巾和小飾品從金字塔追隨她叫賣的小商販。

她說:“不論你說多少遍不想買任何東西,那些小商販都會跟著你。但如果你拿出幾盒清涼油給他們,他們就不會再跟著你了。”

當葉先生的旅行到最後一天的時候,他帶的清涼油都送完了。在胡爾加達國際機場的第三個安檢口,又一名安檢人員問他要清涼油。葉先生說:“我一盒都沒有了,都被你們的人拿走了。”

但這名安檢人員卻反復說“清涼油”,並堅持檢查葉先生背包裡的一個圓盒子。令這名安檢人員失望的是,那只是一個眼藥水瓶。

(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