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祖國的吸引力帶動留英人才“歸國潮”

text

新華社倫敦6月2日電特稿:祖國的吸引力帶動留英人才“歸國潮”

新華社記者劉石磊

28歲的黃居正在英國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在青黴素的誕生地——聖瑪麗醫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不過,這位先後就讀於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高材生坦言,若想回國謀求一份理想的科研工作,會面臨激烈競爭。黃居正說:“這幾年,像我這樣在英國留學、想回國工作的‘海歸’越來越多。”

(小標題)從“出國熱”到“歸國潮”

與老一輩留學人才相比,現在留學生回國動力不再只是愛國的“向心力”,更多了實實在在的“吸引力”——國內有足夠的機會、發展空間和待遇。

正如全英學聯主席李琦所說:“國家迅速發展為我們創造了更多機會,政府為海外學子回國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和優惠政策,這讓我們感到十分鼓舞,增強了學成回國的信心和決心。”

對於“海歸”,中國駐英使館教育處的姜正旺近些年體會得尤為真切。“留學人員的歸國證明材料一年比一年厚”,姜正旺說,一到畢業季,就有大批學生為回國工作而到教育處開留學證明,“加班是常有的事。”

英國名校眾多,大批中國學生紛紛赴英求學。目前,中國留英學子已達12萬人,成為規模龐大、品質優秀的人才資源。為更好地吸引、幫助他們學成歸國,國家近年來連續出臺政策,使館則在其中發揮了“橋頭堡”和“中轉站”作用。

“現在的留學生主要是自費留學,在留英學生中佔95%左右,吸引這些學生回國是海外引才工作的重要部分”,姜正旺介紹說,國家留學基金委發起的“海外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項目”和“自費轉公費”項目,就很有針對性。

據介紹,2003年以來,駐英教育處連續組織評選優秀自費生,累計257人獲得這項獎學金。而除了組織評選和頒獎活動,教育處更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與這些優秀學生建立長期聯繫,講解國內人才引進政策並鼓勵他們回國工作。今年教育處還建起了微信群,方便給這些留學生發佈政策及招聘信息等。

在“自費轉公費”方面,使館教育處幫助選拔成績突出的自費留學生,推薦他們轉為由國家資助、畢業後回國服務的公費留學生。過去兩年中,有133名留英學生被這一項目錄取,今年的自費轉公費結果剛剛公佈,英國又有105人被錄取。

此外,使館教育處還堅持每年組織留英學子參加“春暉杯”創新創業大賽、全英學聯創業大賽等,為國內地方政府、企業與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學生學者牽線搭橋。比如牛津大學肖天存等學者與貴州省政府合作建成的“黔英清潔能源中心”,目前已完成貴州省的9個清潔能源項目或研究計劃。

(小標題)為海外英才回國創造條件

“有人說全球化時代世界是平的,但沒有根基、無所依託的自由流動,始終缺少認同和踏實”,通過中科院“千人計劃”回國的李東升這樣說。從空客到中國商飛,李東升參與大飛機設計、製造,“忙碌而踏實”。

李東升在英國早早擁有了一份成功的事業,他曾是空中客車公司高級技術管理層的權威專家、空客在英國技術部門的核心人員之一。

2008年,中國商飛公司成立,翻開了國人自主研發大型民用客機的新篇章。這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李東升“激動不已”,而“千人計劃”為歸心似箭的他提供了“快速通道”。2009年,他作為國家特聘專家,回國擔任了中國商飛型號總設計師助理。

像李東升這樣志在回國參與建設的專家學者不在少數。中國駐英使館科技處的李振興告訴記者,僅過去兩年,科技處就推薦了數十位在英專家入選“千人計劃”、“937計劃”等海外專家庫。科技處與這些專家建立聯繫並經常溝通,為他們日後回國創業、參與國家建設奠定基礎。

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海洋工程首席專家馮勤就是典型代表。馮勤曾在英國多家能源公司工作,在業界頗有成就。與使館科技處交流過程中,馮勤表達了回國工作的意願。科技處經過考察,開始為馮勤介紹“千人計劃”等引才政策,併為他創造回國機會。

在後來的幾年中,經科技處推薦,馮勤先後當選全國政協會議海外列席代表、參加國慶60週年慶典和“千人計劃”座談會等。馮勤回憶說,正是使館為他爭取的這些寶貴交流機會,讓他進一步了解了國內工作環境和相關政策,也堅定了回國效力的決心。

“2012年回來後,國內的環境和需求,以及單位的高度重視使我得到了施展自己專業能力的良好機會”,馮勤說,這兩年來,他為很多海洋石油天然氣項目實施提供了技術指導,並正為中石化培養一支海洋工程技術隊伍。

使館科技處的王茜說,海外引才工作一直是科技處的工作重點,僅過去一年中,科技處就發起、參與了“2013海外赤子北京行”、“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等多個活動,幫助多家國內機構和科技企業吸引到高層次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