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楊義先為首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主任、靈創團隊帶頭人)
**(一) **序
文言文的白話翻譯,至少應該做到兩點:神似和形似!
中華文化源于易經,成於《老子》,因此,《老子》的白話翻譯就尤其重要。但是,查遍《老子》的幾乎所有翻譯版本,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缺點,即,“神似有餘,挖空心思去忠實《老子》原意;卻“形似不足,或者說乾脆沒考慮“形似。好好一篇詩般優美的絕色韻文,竟然被他們翻譯成了“王大娘的裹足,讓人讀起來索然無味!本來白話版就是給普通百姓的,如果搞得大家毫無胃口,那麼,又何必要興師動眾搞翻譯呢?專家們自己關著門“之乎者也就夠了嘛!
求人不如求已。本人不才,借鑒前輩的各種翻譯版本,試圖重新譯寫《道德經》,既盡力“神似, 更主要地是要竭力“形似 ,即,爭取使我的翻譯稿像原文那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
到底結果如何,有請諸君評說。
**(二) ** 《道德經》(普及版)
【第1章】何謂“道?不知道!可定義之“道,絕非真“道;可命名之“名,亦非本“名。天地初之道,稱為“無;萬物母之道,稱為“有。所以,道之玄妙常見於“無,道之蹤跡常見於“有。“有與“無異名而同源,玄,玄之又玄,眾玄之源!
【第2章】眾人認定之美,便是“美;隨之,便比較出了“醜。眾人首肯之善,便是“善,從而,誕生出了“惡。“有與“無相生,“難與“易相成,“長與“短相形,“高與“低相比,“音與“聲相和,“前與“後相隨。所以,聖人處事而無為,行教而不言,因為,“道也是這樣“興盛萬物而不自大,生養萬物而不佔有,施予萬物而不自恃,功成萬物而不自居。只有不居功,才可永恆其功!
【第3章】不崇尚賢能,百姓便不會互鬥;不看重奇珍異寶,便無強盜小偷;不誘發私欲,便可使百姓憨厚。所以,聖人施政就該使百姓“心裡謙卑,腹懷飽胃;血氣淡化,筋強骨魁。百姓若是無欲無求,“智者豈能胡作非為!若施無為之治,則天下太平也。
【第4章】“道體虛空,功用無窮;“道深如淵,萬物之源。即使“道自挫其銳,自脫其彩,自暗其光,自掩其相,你也能在冥冥之中,感覺得到“道的存在。“道先於一切有形,真不知它是誰之子!
【第5章】天地不講仁,視萬物如芻狗;聖人不講仁,視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空虛如風箱,雖然虛靜,卻功用無窮,且越抽風越大。與其多言誤事,不如心靜守虛。
【第6章】“道體如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最根本的母體,也是天地之本源。“道隱隱約約,綿延不絕,用之不竭。
【第7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皆因它不自顧其生,所以能長生。同理,聖人先人後已,反而能領先;置身度外,反而能長存。因為聖人無私,故反而能成全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水滋養萬物而無爭,身處眾人嫌棄的凹地,故水很像“道。聖人立身謙卑,心懷謙虛,樂施仁愛,言而有信,治而守正,事而有能,適時而動。與世無爭,便無結怨。
【第9章】杯既溢滿,別再沖灌;刀鋒之銳,不可長維;金玉滿堂,不能久長;富貴而驕,災禍自招;功成名遂,全身而退;此乃天之道。
【第10章】魂魄相守,能不分離?血氣柔順,能如嬰兒?清淨內心,能無瑕疵?愛國治民,真能無為?運用心智,能守靜如雌?通達明白,無知能行?生之養之,生而不佔有,為而不自恃,主而不宰,這才是大德。
【第11章】三十輻條合成之輪,之所以能使車輛轉動,是因為輪與軸之間有間隙。陶皿之所以能盛物,是因為它中空。洞鑿門窗之所以能住人,也是因其空。總之,“有之所以能利人,是因為“無發揮了作用!
【第12章】色炫令人目盲,音雜令人耳聾,重味令胃口受傷;馳騁獵場,令人心發狂;奇珍異寶,令人行為乖張。所以,聖人之治,只求溫飽,不求享樂。依此取捨。
【第13章】寵辱若驚,似大病傷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尊,得寵便受驚;辱為賤,被賤也受驚,此乃寵辱若驚。何謂大病傷身?人之所以有大病,皆因有肉身,若無肉身,大病何來?所以,若能置身度外為天下,則可以天下寄之。若能捨身愛天下,則可以天下托之。
【第14章】視而不見,叫“夷;聽而不聞,叫“希;觸而不覺,叫“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深究,故合而為“一。這個“一,說它光明卻也混沌,說它烏黑卻不昏暗;其延綿之狀不可名,複歸於虛幻無物;它具無形之形,無象之象,恍恍惚惚;迎面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借上古之道,駕馭當今之“有,便知原始,此乃“道之綱領。
【第15章】古代道高者,精通玄妙,深不可測,故只能勉強描述之。他審慎如履薄冰,遲疑如畏四鄰,拘謹如串門做客,渙散如冰雪消融,敦厚如樸玉,曠達如山谷,糊塗如混沌。誰能沉澱濁水,使之慢慢變清?誰使躁動安寧,讓虛靜漸漸重生?能成此事者,必非私欲滿盈。因為私欲不盈,故能舊棄新成。
【第16章】虛空至極,篤守靜心,萬物篷勃,我反復觀之。芸芸萬物,各自回歸其根。歸根叫“靜,靜叫“覆命,覆命叫“常,知“常叫“明。不知“常,胡作為,則凶;知“常,則能包容,包容則無私,無私則能為王,為王則能統領天下。天即“道,道恒久,永垂不朽。
【第17章】優等統治者,民不覺其存在;良等統治者,民對其親近並讚譽;中等統治者,民覺害怕;差等統治者,被民鄙視。誠信不足的統治者,也不被信任。多給自由,少出政令,功成事遂後,老百姓只覺是自然而然。
【第18章】“道被荒廢後,才出現仁義。智慧出來後,才滋生偽詐。六親不和,才宣導孝慈。國家昏亂,才需要忠臣。
【第19章】棄絕機智,則民眾百倍獲利;棄絕仁義,則回歸孝慈;棄絕巧利,則盜賊滅跡。不僅要棄絕“機智、“仁義和“巧利,還要讓民心歸屬“樸素。少私寡欲,不學則無憂。
【第20章】恭維與呵斥,相差幾何?美麗與醜惡,區別很多?眾人之所畏,我也害怕。無盡的惘然,籠罩著我:眾人熙攘,如享國宴,如登高台覽春景,而我卻失魂落魄,像昏昏然還不會嘻笑的嬰兒,不知所措;眾人皆富足,而唯獨我若有所失。我太愚鈍了!眾人都明明白白,獨我昏昏沉沉;眾人都斤斤計較,獨我馬馬虎虎。茫茫大海,漂眇無邊,眾人皆有所依乘,獨我愚頑卑鄙。我獨異於別人,樂於依偎于自然之母。
【第21章】厚德舉止,唯“道是從;擬物觀“道,又恍又惚;恍恍惚惚,似又有象;惚惚恍恍,又似有形。幽幽冥冥,“道中有核,其核真切,核中充實。從古至今,“道名如初,以窺萬物。據此,便知萬物初生之狀。而已。
【第22章】人,能受委屈,才可求全;物,能彎曲,才可伸直;地,凹陷,才能盛水。弊端浮現,才促革新。少取則多得;貪多則謎惑。因此,聖人守“道,以標榜天下。不自顧,才能明鑒;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誇,才能建功立業;不自大,才能長久。與世無爭,則無人能與你相爭。古話“曲則成全,豈是虛構?成全者,則天下歸之。
【第23章】慎頒政令,才屬自然!大風不能勁吹整個早晨,暴雨難以傾盆全天。誰吹狂風?天地!誰傾暴雨?天地!尚且天地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力乎?所以,守“道者,就認同“道;有德者,就認同德;失道失德者,則認同失道失德。認同“道者,“道也悅納他;認同“德者,“德便歡迎他;認同失道失德者,失道失德便也擁抱他。
【第24章】踮腳難久立,狂奔難遠行。自顧者,不能明鑒;自是者,是非不清;自誇者,不能建功立業;自大者,不能長久。從“道的角度來說,自顧、自是、自誇、自大恰似“殘湯剩飯,令人厭惡,令有道者不屑。
【第25章】有種混沌物,先天地而生。它無聲無形,卻獨立而不改變;周而復始不停息。它可做天地之母,我不知其名,勉強稱之為“道,名之為“大。 “大在飛速膨脹,膨脹至無際遙遠;遠至無限後,又再折返。因此,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第26章】“重為“輕之根,“靜乃“躁之主。所以,君子出行,終日不離輜重,不棄“根;雖居榮華,卻能超然處靜。也有萬乘之主,輕慢天下。輕慢則失根,驕躁招殺身。
【第27章】善行者,不露蹤跡;善言者,不留話柄;善算者,不靠工具。善鎖門者,雖無門閂,也能牢不可破;善打結者,不用繩梆,便緊扣不可解。所以,聖人常善於救人,以至無人被棄;常善於救物,以至於無物被棄。這便是英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則是“善人之鑒。不尊其師,不惜其鑒,則大愚若智。此乃奧妙所在。
【第28章】雖為剛,卻靜守柔,願處天下低。願處天下低,則守德永不離,回歸于嬰兒之純態。雖能光明,卻甘守暗昧,模範天下。模範天下,則恒德不失,回歸於初始。雖可榮耀,卻甘守羞辱,做天下之低谷。做天下之低谷,則恒德充足,回歸于質樸。這種質樸之氣,聖人若用之,則可為統帥,且能長治久安。
【第29章】欲取“天下而治之,恐難如願。“天下乃神物,且可人治?強取,則必毀“天下;強霸,則必失“天下。萬物,有前就有後,有緩就有急,有強就有弱,有安就有危,所以,聖人應當,別過度,棄奢侈,戒驕縱。
【第30章】以道輔佐治國者,不應窮兵黷武,否則會遭報應。兵過之處,荊棘叢生。戰爭之後,必隨災年。善用兵者,適可而止,只求結果,不過度逞強。取勝後,不矜持,不殺戮,不驕傲。用兵乃不得已而為之,故,雖勝別強奪。盛極必衰,因為不符合“道。不合“道,必然很快消亡。
【第31章】戰爭非吉祥之事,絕非君子工具。即使不得已而開戰,也該懷恬淡之心,點到為止。勝仗後,別太自美,否則便是樂於殺人。殺人狂且能得志於天下?武器是不祥之器,被人厭惡,故有道者從不炫武。君子排位以左位為貴,軍隊排位則以右位為貴。吉祥之事,崇尚左;兇險之事,崇尚右。副將居左,主將居右,這也是喪禮制式。殺人眾多,以悲哀待之;勝仗,宜以喪禮處之。
【第32章】“道本來無名,它雖微小,但天下沒人能臣服之。侯王若能守“道,則萬物便自然歸順。天地交合,普降甘露,不用命令,甘露便會自然均分。開國建制,名正言順,名既已有,適可而止。知止,則可以避險。“道比之於天下,猶如大海比之于溪穀。溪谷終將入大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頑強者有志。不自我迷失者,長久;死而不亡者,長壽。
【第34章】大道浩瀚,左右彌漫,生養萬物,卻從不發號施令,且功成而不佔有。大道頤養萬物,但從不做主宰。可以說它小,因為,它從無私欲;可以說它大,因為,萬物都歸依於它,並不為其主。“道始終不自大,所以,才成就了其偉大。
【第35章】執守大道,則天下歸之。歸順而不彼此傷害,則平安通泰。美食娛樂,令過客沉溺不前。對“道而言,嘗之無味,視之無影,聽之無聲,但是,卻用之無窮。
【第36章】欲圖斂之,故意張之;欲圖弱之,故意強之;欲圖廢之,故意興之;欲圖取之,故意予之。此即微妙!柔弱勝剛強。魚兒離不開水,國家離不開“道,殺手鐧不可輕易讓人知曉。
【第37章】“道常無為,卻又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守“道,則萬物便自行教化。教化催生私欲,故需用“道來制止,使眾人純樸無欲。無欲則心靜,天下將自然安定。
【第38章】德厚者,不以德自居,德在心中;德薄者,自以為守德,實則心中無德。德厚者,無需作為,卻無所不為;德薄者,需要躬身理事,才能有所作為。仁厚者,雖求仁,但不刻意為之。正義者,求義,卻刻意為之。上等禮者,若求禮而不得,則赤膊上陣,強行奪之。可見,失道後,才用德;失德後,才用仁;失仁後,才用義;失義後,才用禮。所以,“禮意味著忠信淡薄,禮是禍亂之首。所謂先知者,實則以“道為幌子,是愚昧之源。因此,大丈夫應當立身厚“道,而非委身薄“禮;應當行“道之實,而非炫“道之華。據此取捨。
【第39章】古之得“道者表現為:天得道,則清靜;地得道,則安寧;神得道,則顯靈;虛穀得道,則流水充盈;萬物得道,則生長;侯王得道,則天下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若不清,則會崩潰;地若不寧,則會傾廢;神若不靈,則會被棄;穀若不盈,則會枯竭;萬物若不生長,則將滅絕;侯王若不正,則會垮臺。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這便是王侯自稱孤家、寡人、不善的原因。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是吧!所以,最高的讚譽,便是不讚譽。因此,不必爭當晶瑩美玉,而要甘做無華頑石。
【第40章】“道反向而動。柔弱是“道的功用。天下萬物,生於實“有。實“有生於虛“無。
【第41章】上等人聽“道後,便勤勉地遵行;中等人聽“道後,似懂非懂;下等人聽“道後,哈哈嘲笑。不被嘲笑,便不是真“道。故《建言》說:明白“道者,糊裡糊塗;“道中前行,像是倒退;“道中坦途,卻像崎嶇小路;高德似低谷;大白若黑;德廣者,卻似德不足;德健者,卻似怠惰;德真者,卻似沒有真德。最方正者,卻無角;大器晚成,大音無聲,大物無形狀,大道隱秘于無名。只有“道,才善於施捨,善於成就萬物。
【第42章】“道生宇宙之混沌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陽氣、陰氣、陰陽合氣,合氣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陰陽相交成合氣。世人都厭惡孤、寡、不善,但是,王公卻用這些惡名來自稱。因此,有時減損卻導致增益,增益反而導致減損。別人怎樣教我,我就怎樣去教別人。“逞強者不得好死,這句老話就算是第一課吧。
【第43章】世上最軟之物,能貫穿世上最硬之體。虛空之物,能夠進入無縫之體。由此,我便知道“無為確有好處。無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又有幾人能明白呢!
【第44章】名望與身體,誰更親?身體與財物,誰更貴?利益與死亡,你選誰?過貪必大損,積蓄過多必有大失。所以,知足便不受屈辱,知止便沒危險,可以安享長久。
【第45章】大全若缺,其用不竭;大滿若空,其用無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最善辯者,好像說話遲鈍。安靜勝焦躁,寒冷勝炎熱。人心清靜,則世道純正。
【第46章】天下有道時,戰馬良駒都只用來掏糞;天下無道時,甚至連懷孕母馬都得上戰場。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災,莫大於無厭貪腐。因此,以知足為滿足,才能永遠滿足。
【第47章】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不窺視窗外,便知天象。出門越遠,知事越少。所以,聖人不遠行,便知世間情;不用看,便懂天下事;不必躬身,便能功成。
【第48章】求知會膨脹,求道則謙卑。越來越謙,以致達到無為境界。無為,則無所不為。成事常靠無為,若過於執著,則事必不成。
【第49章】聖人無私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待之;惡者,吾也善待之;以此修善。誠信者,吾信賴之;無信者,吾也信賴之;以此修信。聖人治天下,以其混沌之心,和睦待人。百姓便像嬰兒那樣,全神貫注于聖人的一舉一動。
【第50章】芸芸眾生,從生到死。天生長壽者,占三成;天生短命者,占三成;養生找死者,也占三成。為啥?養生過度!聽說,善護生者,行路不遇犀虎,戰場不遇敵兵。所以,犀牛無處用其角,老虎無處用其爪,敵兵無處用其槍。他不入死地,故無難。
【第51章】一切皆由道生,由德養,由物質塑其形,由器物成其態。因此,萬物都要尊“道且重“德。尊道重德純屬自然,絕非遵令行事。所以,對萬物來說,道生之,德養之,其生長、發育、成熟、養護等,都得益於“道與“德。生育而不佔有,呵護而不把持,培養而不主宰,這便是大德。
【第52章】“道為天下萬物之母。既知其母,便知其子。既知是子,就該恪守道本,由此可終生無恙。不聞不問,不出門,則終生無災。否則,喜聞愛問,極盡聰明之能事,那麼,就無藥可救了。能小中見大者,聰明;能謹守柔弱者,剛強。借“道之光,複歸其明智,不留禍患,以此傳道永恆。
【第53章】我堅信,行于大路,唯懼跑偏。大道本坦途,卻有國君好走歧路:朝廷腐朽,田園荒蕪,糧倉空虛,穿著奢華,佩劍鋒利,吃膩了佳餚,囤金積銀,活脫脫一個匪首。這就違背大道了!
【第54章】善建,則不垮;善抱,則難脫。子孫以祭祀來延續家族香火。以德修身,則德為真;以德修家,則德有餘;以德修鄉,則德悠長;以德修邦,則德豐厚;以德修天下,則德普行。觀德於身,便知一身;觀德於家,便知一家;觀德於鄉,便知一鄉;觀德於邦,便知一邦;觀德于天下,便可知天下。我就是靠此知天下。
【第55章】厚德之人,堪比嬰孩:毒蟲不叮,野獸不咬,猛禽不啄。嬰孩筋骨柔弱,卻抓握特緊;不懂男女交合,卻能勃起陰莖,這是精氣所致;終日嚎哭,而不啞,這是陰陽調和所致也。知道陰陽調和,就懂“道之永恆,也就明智。身體健康,則吉祥;放情縱欲,則屬逞強。盛極必衰,因為不合“道。不合“道,必很快死亡。
【第56章】知“道者不言,言者不知“道。不聽,不說,不出門,收斂鋒芒,擺脫紛爭,暗淡其光,混同於塵埃,這便是入“道的境界了。否則,就會有親有疏,有利有弊,有貴有賤。可見,“道之境界尊貴於天下。
【第57章】以正道治國,以奇計用兵,以無為取天下。我咋知道呢?因為:忌諱越多,百姓越窮;民眾越逐利,國家越混亂;伎倆越普遍,奇事越氾濫;法令越苛嚴,盜賊越猖獗。所以,聖人說:我若無為,則民自教化;我若好靜,民則自正;我不擾民,民則自富;我若無欲,則民自樸。
【第58章】 施政渾然,民則純樸;施政苛嚴,民則狡詐。禍乃福之所倚,福乃禍之所伏。界限在哪?其實沒明確的界限,因為,正能變奇,善可變惡。這已是懸而未決的老問題了。所以,聖人正直但不害人,廉潔但不傷人,直率但不放肆,磊落而不炫耀。
【第59章】管人、奉天,務必愛惜。唯有愛惜,才能早早守“道,故而可積厚德,故而則無往不勝,故而潛力無限,故而可以治天下。國家守“道,則可長久。這就叫根深固本,長久永恆之道。
【第6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治天下,則鬼怪不靈,而且神不傷人,而且聖人也不傷人。如此兩不相傷,則“德交融,歸於“道之源。
【第61章】大國若謙卑處下,則天下慈柔如母,和諧交融。雌常以靜勝雄,以靜謙卑處下。故大國若對小國謙卑處下,則小國便信賴之;小國若對大國謙卑處下,則大國便信賴之。所以,謙卑使人信賴或被信賴。大國謙卑,是想兼併小國;小國謙卑,是想仰仗大國。雙方要想各得其所,尤其大國要謙卑。
【第62章】“道乃萬物運行之規,善人之寶,惡人之保護傘。善言受尊重,善行可幫助他人,惡人為何要棄“道呢?故立天子、封三公時,與其貢獻財物、寶車,不如跪下獻“道。古代為何如此重“道呢?原因是,得“道有益,罪過可免,故天下都重“道。
【第63章】清靜無為,不做事,守恬淡。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趁容易時,解難題;從細微處,成大事。天下難事,必由易事彙聚;天下大事,必由小事組成。所以,聖人始終不貪圖大事,卻能成就大事。輕易許諾,不可信;易多必難多。 所以,聖人常憂難,卻最終不難。
【第64章】安然平穩時,容易把持;未見徵兆時,可從容圖謀。脆弱者,易瓦解;細微者,易消散。早做預防,趁未亂之時,就要治理。合抱粗木,由小苗長成;九層高臺,起於磊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強為者,必敗;強霸者,必失。所以,聖人無為,故不敗;不強霸,故不失。世事,常敗于即將成功之時。若始終謹慎,就不會失敗。所以,聖人求他人所不求,不看重珍稀之物;學他人所不學,糾正眾人之過錯。聖人只是順應萬物之自然,不敢強行為之。
【第65章】古之善於行“道者,不是使百姓越來越精明,而是使其愚樸。民眾難治,是因為智巧過多。所以,若以智治國,則國將遭殃;若以愚治國,則國將幸福,此兩條乃永恆法則。常遵此法,便是大德。大德深奧,大德永遠,大德逆行於潮流,直到大順。
【第66章】江海之所以統納百川,是因為它善於處下,故為百川之王。欲想命令他人,必須言語謙卑;欲想領導他人,必須行為謙卑。所以,聖人統治百姓時,民眾不覺被壓;聖人領導百姓時,民眾受益。所以,天下民眾樂於擁戴聖人,而不討厭他。聖人不爭,故天下沒人能與其相爭。
【第67章】都說“道太大,大至無邊無形。正因為大,所以才無形。若有形,則“道早就變得渺微了。我有三寶,持守不渝。一寶是“慈,二寶是“儉,三寶是“不敢為天下先。因“慈而勇敢,因“儉而有積蓄,因“不敢為天下先而君臨天下。若舍慈而逞勇,舍儉而爭蓄,舍後而搶先,那麼,就死定了!慈者,戰必勝,守必固。上天若想拯救你,必以慈愛來護佑你。
【第68章】真勇士,無殺氣;善戰者,不發怒;善勝敵者,不戰而勝;善用人者,甘居下游。此乃不爭之德,此乃用人之能,此乃順天,此乃古代最高原則。
【第69章】兵法說:“我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這便是出兵不見陣列、上舉不見手臂、緊握之物非武器,天下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會失敗。兩軍對峙時,若旗鼓相當,則重視對手者勝。
【第70章】我之言,既易懂,也易行,但是,卻沒人懂,沒人去行。我的言論有根據,行事有規矩,但是,有人卻自以為是,根本不瞭解我。知我者很少,故我很珍貴。所以,聖人外表樸素,內心卻很豐富。
【第71章】知道自己無知者,優!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者,差!知道這種“差是差者,就不會差!聖人之所以不會差,是因為他知道這種“差是差,故不差!
【第72章】民若不懼危險,則統治者大危將至。別妨害百姓安居,別破壞百姓生活。只要不壓榨百姓,就不會被民眾厭棄。所以,聖人有自知之明,但卻從不自我炫耀;聖人自愛,但卻不自貴。故應該自知、自愛,但卻不要自貴或自我炫耀。
【第73章】勇於“敢者,則死;勇於“不敢者,則生。雖然同為“勇,但是,前凶後吉。被天憎惡,誰知其故?其故在於天之道:不爭者,善於取勝;不言者,善於應對;不招而自來;不處心積慮者,善於謀略。道法無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第74章】民若不怕死,能以死嚇之?若使百姓常怕死,並處死違法者,誰還敢再為非作歹?主宰者行生殺予奪之令,劊子手行刑,就好像木匠替工頭伐木。木匠精于砍伐,少有傷其手。
【第75章】民眾挨餓,是因為交稅太多,所以窮;民眾刁鑽,是因為統治者太貪,所以難治。民眾不怕死,是因為他們求生太難,所以不在乎生死。所以,統治者滅亡,是因為他們過於貪圖永生。
【第76章】活人柔軟,死屍僵硬;萬物草木也如此,活時柔脆,死則枯槁。所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所以,兵強則會被消滅,木壯則會被砍伐。強大者,處於劣勢;柔弱者,處於優勢。
【第77章】天道猶如張弓射箭:高了,就低一點;低了,就抬一點;弓太滿,就松一點;弓不足,就再拉一點;有餘則損之,不足則補之。天之道就是損餘補缺。但是,人之道則相反,損缺而補餘。誰能奉獻其“餘給天下呢?只有聖人。所以,聖人呵護而不把持,功成而不自居,低調而不彰顯其賢能。
【第78章】萬物柔弱莫過於水,但是,水卻能攻克任何堅強者,水是無可替代的。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皆知,卻沒人施行。所以,聖人說:“能夠替全邦受辱者,便是社稷之主;能夠替全國受難者,就是天下之王。正話反說。
【第79章】調和大怨,必留有餘怨,所以,調和非上策。所以,聖人手握欠條,卻不去追債。有德者,好像只保留欠條而不去追債的人;無德者,好像是搜刮苛捐雜稅的打手。天道無親疏,更是常常眷顧善人。
【第80章】國小人少,縱然有先進工具也不用;民眾因怕死,而不願遠途遷居。雖有車船,卻不乘坐;雖有武器,卻沒處存放。讓百姓回歸遠古,結繩記事,吃好,穿好,住好,玩好。鄰國居民彼此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
【第81章】真話不好聽,好聽無真話。善則不辯,辯則不善。專則不博,博則不專。聖人不積蓄,他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盡可能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之道,為利而不為害;聖人之道,施予而不爭奪。
**(三) **後記
本文主要著力於三點:其一,力爭保持白話稿仍為韻文;其二,儘量簡潔,原始《道德經》有約5千字,此版本共有約9千字,好像是最為精練的白話版本了;其三,努力忠實原意,這主要歸功於前輩專家,我只是博採眾長而已。
譯者簡介:
楊義先,現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教育部網絡攻防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內容研究中心主任、網絡與交換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靈創團隊創始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通信學報》主編。歷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楊義先教授曾先後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首屆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首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可能影響中國21世紀的IT青年人物稱號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勵。
楊義先教授自1985年起開始研究編碼和密碼學理論,並創建了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在編碼密碼學、信息與網絡安全、信號與信息處理等領域有深厚的造詣。在網絡信息安全、現代密碼學和糾錯編碼等方面獲得了眾多在國內外很有影響的成果。包括:一項國家發明三等獎、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五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其它國家級和省部級重要科技獎勵。在國際權威的學術刊物和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了高水準的論文300餘篇。完成出版了學術專著20餘部,其中包括我國在密碼學方面的第一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