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旺角卡門

亞太日報

text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張樾

香港的氣氛近來依然有些微妙的緊張。從世界盃陸港大戰的喧嘩,各個高校民主牆上愈發密匝的黑白大字,到《文彙報》和《蘋果日報》左右映襯的發聲,還有Facebook上一刻不停的罵戰,都讓置身其中的寄居者為這個城市的未來暗暗揪心。

令人痛心的是,在最該是一團和氣的年關裏,星火從中環燒到了旺角。彼時精英的場子,尚是一臉決絕的和平佔領;如今來到大俗的旺角,乾脆撕下文明的面具,變成“本土民主前線”。我不去評估所謂“本土”理念本身,只覺得再合理的訴求也不能成為暴力和不理性行為的護身符,而打著幌子的這種“暴力合理化”傾向,著實讓人心驚。

旺角,旺角,多麼富有煙火氣的名字。

《旺角卡門》劇照

最早對它的認識大概就是王家衛的處女作《旺角卡門》了,義字當頭而死的古惑仔,留下一段遺憾的愛情,現在看已然有是些爛俗的故事。但低眉順眼又不失桀驁的張曼玉,還有背景裏的迷人旺角,讓人盯著劉偉強拍出的一幀幀畫面欲罷不能。女人街上用塑膠布和鐵棍搭出的簡陋的小商品攤子,鑽過攤子縫隙後雲吞面叉燒飯咖喱魚蛋的鋪子和穿著背心躺著汗的男人,穿梭的白人黑人印度人東南亞人,這部1988年的電影中的畫面,時隔二十幾年竟仍能尋見端倪,潮濕的熱氣隔著螢幕呼之欲出。

《旺角卡門》劇照,小食檔裏的麻將桌

旺角位於九龍油尖旺區,沿海貨運碼頭從前是柴米油鹽衣物等的集散地,因此成為了黑社會派系必爭的”油水區”,三山五嶽,各路人馬均眾集於此,建立他們的小王國。毒品交易,黑市買賣,賭場妓院應運而生。直至今日還能見到滿街的“麻雀城”和巷子裏香豔的明碼標價,不知那些不起眼灰撲撲的巷子裏又隱藏著多少秘密。

旺角街頭

“MK”,旺角(MongKok)的簡稱,卻又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與西門町或原宿類似,它是一種流行文化的象徵。黑社會之

中的一些年輕人,常常喜歡著與眾不同的造型以標榜自己的身份,他們參照歐美或日本的動向,再加入一點自由發揮,成為別樹一幟的潮流形象,被稱作“MK人”。然而,有些年輕人對時尚不太熟悉卻想標新立異,於是便模仿街上那些所謂”型人”的穿戴,因此亦被歸入為”MK人”一類。“MK仔啊你!”同學之間常常互相戲謔,諷刺對方殺馬特的造型。

旺角街頭

在香港,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旺角,我喜歡它的白天它的黑夜,喜歡滿街的華燈,獵奇的商品,喜歡在它赤裸裸的物欲裏那全港都難得一嗅的人情;我喜歡朗豪坊仿佛直通天際的電梯和藍色天空下的酒吧,也喜歡門外幾步街巷裏雞蛋仔的香氣,喜歡波鞋街密密匝匝的折扣,喜歡種種身懷奇巧的街頭藝人,喜歡敏捷地躲開腳手架上滴下的空調水,喜歡在滿溢的人流中閉上眼感受肩頭的衝撞。

朗豪坊四層

賣果汁的阿嫲

毫無疑問香港是世界上最適合城市攝影的幾個城市之一,而我認為旺角就是香港最適合城市攝影的地方。腳步不停,一路走一路拍,隨手就是帶著溫暖,帶著落寞,觸動人心的畫面。

所以拋開對錯,我真誠地希望旺角能一切都好,變回那個平靜的繁華的絮絮叨叨的地道的MK。香港的經濟地位會怎樣,它會不會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都還是遙遠而不確切的事情。但對於旺角嘈雜中的和諧,對於攪亂這中和諧的人,只能送他們句歌王的名言了:

因為生活,只有生活是我們最大的公約數。

放下爭執,重新思考,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