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在生態平衡中保護文物與動物的“共同家園”

text

新華社蘭州6月11日電(記者朱小燕、桂濤、馬崢)走進麥積山石窟,時常可以看到燕子在洞窟前飛來飛去,松鼠在叢林中跳躍。在生態平衡中,當地努力保護文物與動物的“共同家園”,把麥積山變為絲綢之路上最和諧的美景。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是佛教東傳的重要節點。1600多年來,經歷了地震、滲水、風化、人為破壞等考驗,如今,仍保存有上千尊精美造像。

麥積山石窟位於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最東頭,與位於西端沙漠地區的莫高窟不同的是,麥積山地處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之間,這裡的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相對溼度年平均70%以上,適宜的氣候,茂密的植被,良好的生態條件使石窟成為一些動物的樂園,同時,它們也不可避免地對石窟保護構成威脅。

燕子飛來識舊壘。在麥積山石窟,不少塑像的頭、肩等部位,燕子的抓痕清晰可辨,個別雕塑的身上和底座表面還被鳥糞腐蝕。著名的華嚴三聖雕像上,一些部位已經被松鼠糞便染成黑色。

麥積山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夏朗雲介紹,小動物們做巢、產卵、打眼等,對麥積山石窟造成破壞,甚至成為除滲水以外最大的威脅因素。

對此,夏朗雲和他的同事們想了各種辦法來與這些小動物“相處”。比如,每隔一段時間,他們要帶著工具對這些燕窩進行“強拆”;對燕子留下的糞便及時清理;對壁畫、塑像污點、灰點、黴點進行處理,盡最大能力減少對文物的破壞。

一方面要阻擋動物進入窟龕,另一方面又要保證室內空氣流動,以免溼氣侵蝕塑像,麥積山石窟工作人員在石窟外架設起鐵絲護欄。

“我們的修復保護工作是艱辛而緩慢的,只能是被動地應對,因為動物的生存本來就是麥積山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去破壞這裡的生態平衡。”夏朗雲說。

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於6月15日至25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大會將審議40個申遺項目,其中包括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的路網,在這之中,麥積山石窟就是絲綢之路上等待“入選”的遺產點。

“我們實際上已經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高標準’要求,加強保護和管理工作。”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花平寧說,對於“申遺”,麥積山的信心很足,因為在絲綢之路沿線,很難再有文化與自然如此完美結合的遺產地。

據悉,在麥積山石窟,一個涉及文物本體、環境和遊客管理的綜合監測體系將要安裝,屆時這裡的保護和管理將更加科學與和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