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津醫科大學教師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
【亞太日報訊】(記者 周俊)在與斯裡蘭卡留學生的座談中,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其他諸多方面,我們聽到最多的兩個詞便是“中國爸爸”、“中國媽媽”。這兩個詞語,讓我們體會到了斯裡蘭卡學生與中國老師之間超越師生情誼的別樣情懷。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為瞭解開這個謎題,我們有幸邀請並採訪到了天津醫科大學國際醫學院教務科科長韓銳老師、2011級班主任劉小嵐老師和石再儉老師,對斯裡蘭卡留學生們口中的“中國爸媽”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一說起斯裡蘭卡的留學生,韓科長滿臉驕傲。他高度讚揚了斯裡蘭卡學生的優異成績並介紹說,學院內的大部分斯裡蘭卡留學生,都希望日後能夠回國從事醫療工作,因而學習很刻苦努力。斯裡蘭卡學生學習踏實,個性比較沉穩、內斂,課下喜歡向老師請教。醫科大的老師們經常會和斯裡蘭卡學生溝通,詢問他們是否掌握了課堂上的知識。同時,課堂上老師們也加入了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比如學唱中文歌曲,課前背誦演講等,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性,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這樣的關心和互動,讓斯裡蘭卡留學生們與中國老師們熟悉起來。
此外,在專業的課程設計上,老師們加入了更多留學生們感興趣的實踐性課程,並根據所在國家的疾病譜、多發病情和醫師資格考試,調整、增加相關課程量。在學習方面,老師們像嚴父一般管理留學生們,例如嚴格的考勤制度,一方面是對留學生的學業負責;另一方面,也是為留學生的安全負責。韓科長提到,學生安全無小事,尤其留學生更代表了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
圖為留學生在模擬醫院上課。
除了平時學習上對這些遠道來異國讀書的孩子更多的關心,老師們還時常會組織一些課外的活動,比如在暑假,會組織不回國的同學去參觀博物館,這樣的活動,能讓留學生進一步接觸中國歷史和文化。課外的活動讓留學生們與老師間的交流更加自由,不僅是師生,更是生活中的朋友。
與學習方面的嚴格管理不同,生活上老師更像是慈母。校內留學生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上有問題,甚至談心都願意找老師。作為班主任的劉小嵐老師和石再儉老師對此深有體會,劉老師介紹說,班主任手機從不關機以便學生可以24小時聯繫到自己。有同學身體不適,班主任都會第一時間趕到,送去醫院,一直陪護在身邊。石老師經常去留學生的住處看望他們的生活情況,給他們帶去點心和生活用品,督促他們整理房間。
石老師非常高興地告訴我們,他過生日時,留學生們偷偷準備了意外的驚喜,送上生日的祝福,讓他十分感動。石老師說,他只是盡可能地幫助留學生們解決學習、生活、思想上的問題,留學生們能在校園中幸福愉快地度過每一天,學到知識、健康成長,將來能夠真正幫助病人解除痛苦,做一名好醫生,就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圖為留學生為石再儉老師過生日。
韓科長還介紹說,想要跟這些孩子成為一家人,首先要消除中外文化的差異,而消除差異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第一是老師與學生的換位思考,老師們把自己想像成一名留學生,回憶以前自己在國外留學的經歷,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二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換位思考,要轉換思路像一個外國人一樣去思考分析,與他們產生共鳴,消除文化差異。
韓科長還特別提到了中斯兩國的新年,學校每年4月都會舉辦“斯裡蘭卡之夜”,邀請斯裡蘭卡駐華大使一起與留學生歡度斯裡蘭卡新年,留學生們跳起斯裡蘭卡傳統的康提舞歡慶新年。對於留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中國新年,學校會在新生入學的時候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每年大年三十,都會組織留學生一起包餃子,甚至邀請留學生到自己家裡過年,並給他們介紹放鞭炮的習俗。對於國內正在遭受戰亂的留學生,細心為他們講解鞭炮和槍聲的區別,避免他們感到恐慌。
與遠道而來的異國留學生成為一家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溝通和關懷,看到留學生們優異的成績,聽到留學生們稱呼他們為“中國爸爸”、“中國媽媽”,是對老師們最好回饋。天津醫科大學老師們與斯裡蘭卡學生們的深厚情感,不僅是師生情,也似親情,更是中國與斯裡蘭卡之間深厚友誼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