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節,在高原依舊飄著雪花的春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海子詩歌迷來到位於青海省德令哈市的海子紀念館,緬懷這位富有才情的早逝詩人。
1988年,海子來到青海,寫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首廣為流傳的詩歌。
1989年3月26日,25歲的海子帶著《瓦爾登湖》,躺在了山海關的鐵軌上,遠處隆隆火車聲響起,陽光刺眼,野花怒放。
“25年,伯父生命的長度;25年,伯父離開人世的時間;25年,一個我還沒有達到的年齡。海子的侄子查銳說。
海子是著名詩人,原名査海生,生於1964年,從小在農村長大,15歲考入北京大學後開始創作詩歌,留下了近200萬字的作品。
査銳告訴記者,在他兒時的記憶中,家裏總有形形色色的造訪者,而他的奶奶,海子的母親操採菊也會熱心招待。
“有人提出祭奠伯父墓地時,我會成為引路者。査銳說,那條離家約1裏地、長滿草的小路,他不知走了多少次。
査銳說,伯父海子留下的書籍經常被爺爺奶奶拿出來曬曬,翻開這些舊書,他也似乎感到與海子產生著感情的共鳴。
“同樣的草垛、同樣的老屋、同樣的南方溼漉漉的雨季,他所描繪的意向都與我幼時的記憶相差無幾。
“25年後,他成為中國詩歌文化界的重要符號,多少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還在海子留下的詩歌中流連。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長吉狄馬加說。
“在我們心裏,住著一個碩大的月亮,月亮的名字,念作海子。網友這樣表達對海子的懷念。
吉狄馬加說,25年裏,人們對海子的離去有過多的闡釋,但我堅信,他的作品是明亮的,充滿溫情與希望,他用理想主義追求人類的精神高地,也讓勞動充滿意義。
“在他的詩中,他為別人的幸福感到幸福,他用溫暖的方式錶達著對生命的讚頌。吉狄馬加說。
海子的父親査正全是一名裁縫,他一生中建過8座房子,2004年,他與妻子操採菊在安徽老家為海子修建了“海子故居。
査銳說,閒暇的日子裏,兩位老人在海子故居追憶、思考,讀海子的詩歌。“與陌生人談論海子,已成為家人習慣的事。
査銳說,奶奶操採菊經常會用安慶口音,朗誦海子的《以夢為馬》。而在千里之外的青海,在每隔兩年舉辦的中國海子青年詩歌節上,高原人民用藏語、蒙古語、漢語,動情朗誦海子的詩作。
“25年,我相信伯父完成了該完成的,詩歌也是他留下的唯一記憶。査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