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依斐
3月22日,印度航空公司一架客机途经沙特阿拉伯,抵达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实现赴以民航班机70年来首次飞越沙特领空。以方对此表示欢迎,总理内塔尼亚胡3月初表示,新航线获得沙特准许。沙特官方没有立即置评。
路透社报道称,考虑到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长期对立,以色列和沙特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此次“历史性允许”赴以航班过境,反映出沙特对以政策明显转变,沙以关系似乎正在幕后走向缓和。但这次获得过境“特权”的偏偏是印航,还要继续绕行的以色列航空公司3月28日将以政府告上法庭,希望政府撤销印航新航线飞行许可。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与安全中心的中东安全倡议主任雷切尔·勃兰登堡(Rachel Brandenburg)和大西洋理事会南亚中心主任巴拉特·戈帕拉斯瓦米(Bharath Gopalaswamy)近日在《外交官》撰文指出,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表明,在不断变化的地区局势中,有关参与方的态度发生了关键变化,也反映出印度在中东以及更广泛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尽管在伊朗和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政策分歧,但近年来,印以交往颇为热络。去年7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以色列,成为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首位到访的印度总理。以方给予高规格接待,内塔尼亚胡率内阁在机场迎接。双方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印以关系呈现良好势头。
今年1月,内塔尼亚胡访问印度,被视为去年首脑会晤的延续。内塔尼亚胡成为15年来首位到访印度的以色列总理,受到莫迪热情款待,印以关系再度明显升温。印度如今是以色列防务制造商的大客户,每年进行约10亿美元防务交易。
同时,中东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历史宿敌也可能变为现实伙伴。尽管长期对立,但沙以均视伊朗为地区主要对手,寻求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扩大影响力。随着美国外交政策调整在中东留下权力真空,关于沙以出于现实政治靠拢、协同制衡伊朗的传闻引发外界猜测。
勃兰登堡和戈帕拉斯瓦米指出,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背景下,正是重新定位印度“向西看”政策的黄金时期。
多年里,沙特和印度因地区争端一直算不上朋友。但如今,沙特是印度第四大贸易伙伴,沙特也是印度石油的主要供应国,还有大量印度海外侨民聚集在沙特。除了蓬勃发展的能源和商业联系,沙印关系还上升到了安全层面。
2012年,沙特驱逐一名被控参与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的嫌犯,标志着沙特对印度态度转变。《华盛顿邮报》称,当时印度正与美国利益保持一致,与伊朗谨慎保持距离。沙特还向印度提供通往整个阿拉伯地区的门户。2016年4月,莫迪访问沙特期间被授予阿卜杜勒·阿齐兹勋章,沙特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莫迪的外交轨迹中不乏平衡色彩。2016年结束沙特访问后不久,莫迪便前往沙特宿敌伊朗进行访问。此外,在会见内塔尼亚胡后不久,莫迪前往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与巴勒斯坦国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会谈。
在海湾国家独立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立后,印度一度被视为一个“边缘玩家”。印度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出于交易目的,但如今这一关系已经扩大并加深,莫迪也在寻求进一步加强印度与海湾国家的关系。
今年2月,莫迪访问阿联酋期间表示,印度与阿联酋以及其他海湾国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买家和卖家,而是已经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
经济影响力也推动印度在中东甚至更广泛地区扮演更大角色。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多哈中心研究员卡迪拉·佩西亚戈达(Kadira Pethiyagoda)指出,2013年的一项民调发现,94%的印度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应该拥有印度洋上最强大的海军,89%的人认为印度应该为领导地区合作做更多。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推动增加了印度保护海上航道的重要性。
勃兰登堡和戈帕拉斯瓦米指出,比起印航,内塔尼亚胡无疑更希望本国的以航获得沙特领空过境“特权”,但眼下以方支持沙特决定,表明各方采用成熟冷静的实用主义,即各方有意愿超越各自双边关系中的既有争端,达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商业交易,最终可能为其他领域取得战略突破提供空间。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