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庫梳理2014國際政治熱點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新華社記者任沁沁)亞洲智庫排名第一的中國社科院26日發佈《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梳理2014年國際政治與安全形勢。即將過去的一年,地區熱點升溫,大國衝突和博弈全面展現,對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影響深遠。

《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代表中國國際關係方面學術研究權威論點。

這裡梳理了這份最新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在希望與失望、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大國博弈更需創新性的路徑和思考。

中國維護周邊和平穩定的難度在加大

《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認為,過去一年,中國周邊安全形勢主要面臨四大挑戰:一是美國強化“再平衡戰略致中美關係麻煩不斷;二是在釣魚島、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安倍奉行對華對抗、遏制與孤立政策,致使中日關係嚴重惡化;三是大國干涉致海洋領土爭端日益複雜和棘手;四是地區熱點、敏感難點問題頻繁爆發削弱了中國周邊環境的穩定性。雖然周邊環境總體保持相對穩定,衝突並沒有代替合作成為主流趨勢,但是新時期中國維護周邊和平穩定的難度在加大。

從安全結構上看,亞太地區的權力分佈變化和相關國家之間的權力轉移趨勢正在加速轉變。隨著中國實力的迅速攀升,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在縮小,中國相對其他周邊國家的實力優勢在擴大。

從安全觀念上看,儘管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對外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安全觀念,但是在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周邊地區,霸權主義、冷戰思維、“中國威脅論仍然很有市場。

不過,應該看到,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大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逆轉。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主流趨勢。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摩擦乃至衝突,儘管存在進一步激化的可能,但失控的風險較小。

未來網絡空間的國家間博弈是大國關係縮影

2014年是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一個重要節點。全球網絡空間規則的制定仍然處於“提出規則的初始階段,在網絡恐怖主義與網絡犯罪層面以國家間合作為主,而一般性網絡衝突和網絡戰則體現了國家間的競爭和博弈。這份報告指出,鋻於美國多年來在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的主導地位,當前國家間的博弈主要表現為美歐與中俄在治理理念和模式上的衝突以及美國與歐盟在網際網路主導權上的爭奪,這是當前大國關係的一個縮影。

中俄與美歐之間形成了“網絡主權與“全球公域兩種治理理念的對峙。從未來走勢看,儘管網絡戰爆發的可能性不大,但作為威懾力量的網絡戰能力建設卻正在興起,並將成為未來大國軍力較量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性的網絡衝突正在給大國關繫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亟須制定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

目前,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認為,中國應當積極參與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的討論,在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網絡犯罪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在確保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推動全球網絡空間規則的制定。

全球右翼崛起值得警惕

2014年國際政治思潮領域註定波瀾詭譎,全球右翼崛起是其中最為突出的現象。

鄰國日本自不必說,其政治仍舊在右傾化的危險道路上疾馳。《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分析,這在日本安倍政權的解釋性修憲、否定和美化侵略歷史、強調外來威脅並積極加強軍備及新民族主義的興起等方面都有所體現。與此同時,在歐洲,歐盟議會的選舉結果見證了極右勢力在歐洲政治版圖中異軍突起。烏克蘭危機背後也是極右勢力在推波助瀾,由烏克蘭危機導致的俄羅斯與西方的緊張關係則引發了對新冷戰是否上演的爭論。

雖然右翼現象暫時還是孤立的,並沒有連成一片的跡象,但報告提醒,全球右翼崛起的現象值得高度警惕,尤其是美國新保守主義借屍還魂的可能及其世界觀的自我實現功能;必要時應揭露美國在全球右翼的破壞性運動中的幕後角色,比如其在各種廣場運動前後發揮的直接或間接作用。

中國外交新動向

《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認為,面臨複雜多變的周邊與國際安全環境,2014年的中國外交更加創新,更加務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點穴式外交訪問,以點帶面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而體育與外交相互結合、多邊與雙邊相互促進的訪問形式,可謂中國外交實踐又一創新之舉。中國的元首外交不僅推動了國家元首之間溝通和信任的建立,更有效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性明顯提升。周邊地區的繁榮和穩定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作為周邊外交的頂層設計,“一路一帶是中國外交統籌國內和國際的聯結點。

另外,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在區域與全球制度平臺上表現得異常活躍。中國通過核安全峰會、亞信峰會、APEC會議,表明積極參與和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不僅是一個可信賴的經濟合作夥伴,更會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全球治理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為地區和全球的穩定與繁榮作出更多貢獻。

中俄不會且不可能出現聯手抗美的情況

2014年見證了中俄兩國關係的重大突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5)》指出,中俄關係的不斷升溫源於兩國不斷增多的利益聚合點,與當前的國際和地區戰略環境緊密相關。中俄兩國相互借力,共同應對外來挑戰,並且在經濟、政治、軍事、信息技術和能源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的合作。由於共同的利益訴求和成熟的制度化保障,當前的中俄關係已經具備長期性和高度的戰略穩定性。

報告分析,儘管當前的中俄關係被認為處在兩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兩國關係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障礙,難以在短期內克服。

首先,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經濟增長停滯,而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到了攻堅的艱難時刻,中俄兩國擴大和深化經濟合作的目標未必能夠落到實處;其次,兩國在上合組織以及區域合作的規劃路徑上有不同的考慮,中國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而俄羅斯更加倚重歐亞經濟聯盟;兩國在“上合組織的定位上也有分歧,中國試圖將合作的領域擴大至經濟領域,俄羅斯則將其定位於安全合作的平臺;最後,中俄兩國都不屬於彼此的核心利益對象,對中國而言,與美國、歐盟和亞洲其他鄰國的利益攸關程度更高,俄羅斯的戰略重點則是獨聯體國家和歐盟,例如烏克蘭的走勢、北約東擴以及俄德關係。

因此,報告認為,兩國在對方核心利益方面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不會且不可能出現聯手抗美的情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