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表演領域的成功,通常是具體到某個人的成就及影響力,從根本上講,是其代表人物人格化、個性化的成功。”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說。紐約當地時間9月2日、3日,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登上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全本京劇《白蛇傳》、《鎖麟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給予大篇幅報道。9月14日,首都戲曲界、評論界專家學者在北京舉行研討會,探討張火丁何以受到歡迎。
《白蛇傳》許仙扮演者張堯,白素貞扮演者張火丁
特色+審美:奠定“跨域接受”
1930年,一代京劇宗師梅蘭芳赴美演出折子戲,引起轟動,確定了中國京劇在世界表演藝術中的重要地位。85年后,程派傳人、當代京劇藝術代表人物張火丁再次在美國引發強烈反響。研討會上,大家認為,這首先歸功于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的巨大魅力。
“對外文化交流是國家文化行動,必須拿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交流價值的項目及其代表人物。《白蛇傳》、《鎖麟囊》是最經典、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中國京劇劇目,張火丁又是當代京劇表演藝術代表性人物之一。這是此次訪美演出獲得成功的前提。”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說。
與會者認為,作為跨國界文化交流項目,其蘊含的文化精神、審美情趣的“共通性”極為重要,必須進一步重視。
“《白蛇傳》歌頌了追求愛情、用誠實開創幸福,是一部浪漫主義作品;《鎖麟囊》表現的是扶危濟困、知恩圖報,是感人的現實主義作品。兩部戲不僅體現了中國京劇藝術的水平,而且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追求,充分體現了中國京劇藝術的整體魅力。這奠定了美國觀眾接受的基礎。”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官林說。
人格+個性:鑄造“演出品牌”
“表演領域的成功,通常是具體到某個人的成就及影響力,從根本上講,是其代表人物人格化、個性化的成功;演出市場中,人們關注的是穆迪來了,而非哪個交響樂團來了。過去中國的‘四大名旦’,其實就是四個人格化的形象。人格化的藝術家,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張宇說。
與會者回顧,80多年前梅蘭芳轟動歐美,首先取決于其個人魅力,歐美觀眾在接受了梅先生這個人的同時,也接受了他帶來的古老中國京劇藝術。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對張火丁藝術追求、人格魅力給予高度評價:“她在浮囂中保持了一份‘靜’,真正做到了‘寧靜致遠’;她營造出屬于自己特殊的精神氣場,是當下難得的學者兼藝術家;最寶貴的是她的定力,不追時尚,不趕潮流,執著于藝術。”
“藝術的經典性評價不止是對劇目,還包含對一個國家道德標準、文化基因的評價;美國觀眾看張火丁的演出,不只是看技藝,而是在閱讀一個代表有機整體生命的藝術作品。”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說。
“無論是當年的梅蘭芳還是今天的張火丁,藝術家不僅是藝術最重要的載體,而且緊緊聯系著觀眾,無形建立起與觀眾的‘契約’,成為演出品牌最核心的要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說。
與會者認為,社會的發展創造出明星式的普遍的藝術欣賞方式,具有藝術個性、精神特質的藝術家更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更能為不同國度的觀眾所接受,因此,塑造人格化的藝術家對藝術的輸出極為重要。
市場+培植:決定“傳播效應”
張火丁赴美前,在紐約哥倫布大道、紐約主流媒體、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微信、紐約環線觀光郵輪……主辦方以各種廣告方式告知美國大眾:中國頂級京劇藝術家將登上表演藝術殿堂林肯中心。
與會者認為,市場化推廣是文化傳播的最好方式,必須加強;而要實現真正有效傳播,還須跨越文化鴻溝;當年梅蘭芳訪美之所以成功,離不開胡適等一批學者所做大量推介、翻譯等工作。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瑾介紹,為了把最精彩的中國京劇藝術呈現于紐約的舞臺,讓美國觀眾能真正看懂,演出前,請來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陸大偉在林肯中心為美國觀眾親自講解《白蛇傳》、《鎖麟囊》。
“通過講座和演出相輔相成,在傳播藝術的同時培養了異國受眾,使他們懂京劇,愛京劇,并傳播京劇。”仲呈祥說。
與會者認為,張火丁美國之行的成功給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思考和借鑒,并希望這一“文化現象”在未來對外文化交流中“可延伸、可擴展、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