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范筱明:疫情让我们敬畏自然,认清自身的渺小

澎湃新闻

text

范筱明:上海人,70后,媒体人,摄影记者****Q:两个月时间里,城市和人们有什么变化?

A:这次疫情的发生像是一个急刹车,我觉得很多人的心态是接受,尽管这种接受可能是无奈的和被迫的。接受之后就是再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路径。

人们更敬畏自然,自觉去维护和热爱规则,认清自身的渺小,更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也更看清了今后的人生路径和自己真正应该去做什么,追求什么。

当然这些变化用照片来反映的话,可能一时还不能够那么显性和直观,但是这种变化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比如说人们的排队,一直倡导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这次疫情,却让人们真正自觉去维护一米线排队秩序,而且还是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我想这恐怕就是这次疫情带给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和点滴的变化吧。

2020年4月3日,上海,南京东路新雅粤菜馆门口,疫情期间排队的人们。

2020年2月26日,上海,城隍庙门前。

2020年3月18日,上海外滩滇池路,疫情期间全副武装的路人 。

Q:疫情发展的情况下,口罩下隐藏什么情绪?

A:每个人肯定都是希望放心地摘掉口罩那一天早点到来。其实一些性急的人们,已经开始摘下口罩了,从4月份开始,我拍了不少人们摘下口罩完全露脸时候的欣喜表情。南京路和淮海路上,都有能看到漂亮的小姐姐们在摘下口罩,在和煦的阳光下拍写真。

2020年4月1日,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疫情期间拍照的游客。

2020年4月1日,上海,淮海中路思南路口,拍照的两个女孩。

2020年3月15日,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段滨江大道。

Q:疫情中,摄影师能做什么?

A:当然首先是记录,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后,我们回忆惊心动魄的这个2020年的时候,一定是需要照片来做佐证的。作为一个新闻摄影工作者,即便本职工作不直接需要这样的采访,但这种时候都应该去完整地记录,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门。

在表现这种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我认为图片摄影师还是有很多优势的,不可否认视频有很大优势,但是图片更有它的独到性。特别是会让在重大新闻事件背景下的细节部分固定下来,让它更耐看,它是宏大叙事中更深入浅出的那一部分。

2020年3月10日,上海外滩,游人和拍婚纱照的情侣。

2020年3月15日,上海外滩,浦江游览船因疫情停航后首航 。

2020年3月18日,上海新天地,商家给顾客测量体温。

2020年3月24日,上海,徐汇区襄阳南路上的外国人。

Q:日常喜欢在什么地方拍摄?

A:2012年以后,我离开了原来的日报,开始做现在的周报,《旅游时报》是一份脱胎于政府机关报的专业类报刊,所以更多需要的是景区景点常规明信片式的糖水片,开始也不太适应,好在我也是从爱好者走向专业岗位的,离开新闻摄影一线重新静下来,拍好一张张更需要讲究光影、构图和色彩的风光片,慢慢地觉得这也不失为是一种享受。话虽这么说,做日报新闻时养成的扫街习惯和爱好都一直在坚持着,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走,以前关注的题材也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慢慢地积累,我很欣赏和钦佩上海摄影界的许多前辈,他们能常年拍摄上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的重大事件出现,都能准确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和节点,这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在日常的拍摄采访中,更多地抓取和表现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快速发展相通的那些更细微的部分。

2020年3月18日,上海城隍庙,疫情期间的消毒作业。

2020年3月14日,上海浦东新区,某国际航班旅客专用隔离酒店,宾馆服务员穿戴防护服上岗为隔离人员送午餐 。

2020年3月11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航班旅客分流转运站,一位带着猫的旅客准备接受检查。

Q:疫情下哪些瞬间和主题能打动你?

A:我们没有直接采访报道一线抗击疫情的任务,后来正好有个机会我去了浦东机场的国际航班旅客检测转运工作站和位于三甲港的专用隔离酒店。

前几年采访过南亚海啸,汶川地震,也在当时被确定为疫区后进入隔离区采访,没有特别的紧张,相反每次的采访还会有些兴奋和期待。

但这次确实不一样,当进入到旅客转运站工作区,看到都是穿着隔离服紧张工作的公安、海关、检疫和疾控人员的时候,内心的紧张被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仿佛感到病毒和危险就在我周围的空气中。以前进疫区的采访,只要离开就没有危险,而且致病后的严重程度和治愈难度都比这次新冠要小得多,也容易得多。这次是根本不知道病毒在哪里,防不胜防。防疫工作人员穿着隔离服在停用中央空调的工作区里工作,除了防疫工作本身以外,还承担了许多宾馆服务员的工作,动作做多了,全身闷热,带着全封闭的防护口罩又很容易造成胸闷气短,动作少了,停下来的时候又感觉非常冷,几个小时下来不能吃喝、大小便,这还是在隔离宾馆里,如果是在病房里面的医护人员,辛苦程度更加可想而知。

采访结束回来的路上,想想几个小时前的亲身经历,真的是为他们付出的辛苦和献身精神感动,采访后我给他们发了一条消息,我说国家以钱换命,你们以命救命,天天都在风口浪尖上,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这些医务人员工作的瞬间其实都很令人感动,但是这些内容透过防护服去表现就有很大难度,也不太容易操作。

我还是把着眼点放在了与人们普遍情感相通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上面,今后回忆这场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为大家提供一个主战场之外的副本或者附件吧。

2020年3月27日,上海,浦东新区光耀路高东樱花园。(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