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市場化要素改革蓄勢待發 涉及土地制度

经济观察报

text

10月14日,一台土地深松機在吉林省榆樹市環城鄉萬龍村的田間作業。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亞太日報訊】隨著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又一項旨在將市場化要素引入傳統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方案即將落地。

十八大至今,中央先後出臺了21項農村改革方案,涉及扶貧、農村戶籍制度等多個方面。《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十余項改革意見將要研究制定,這些改革的共同點在於通過引入市場化要素,達到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目的。

土改 落實農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十三五”期間還將繼續深化。據悉,在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方面,政府將抓緊對《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的修訂,適時就第二輪承包期滿後耕地延包辦法,新承包期限等內容提出具體方案;集體土地方面,在基本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工作;並將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等。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表示,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有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在為承包地確實權、頒鐵證的同時,農民相當於吃了一顆長效定心丸,可以在土地上投入,也可以放心流轉,這也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

但農地確權頒證工作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目前關於確權登記頒證以後的承包期年限是個很糾結的技術性問題,有些地方的承包證在承包期限一欄寫著“長久不變”幾個字,而這在法律和制度上都還沒有具體規定。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關於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的政策的意見”。據多位專家介紹,“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這一概念是在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而隨著二輪承包期時間即將到期,根據新的政策,特別是修訂後的法律做出的規定來進行相應的制度安排在現階段是必須優先考慮的課題。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關於什麼叫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及其法律表述的問題,農業部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會同相關部門形成意見和報告。

產權 集體產權將折股量化

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是中國農村“十三五”期間的一部“重頭戲”。

《經濟參考報》記者此前獲悉,政府正在研究制定“關於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其重點在於明確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時,還將分類推進集體資產確權到戶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求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每位元集體組織成員身上。

在目前國務院部署開展的11項農村改革試點中,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是一項重要內容。據瞭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從25年前就已開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地處改革前沿的珠江三角洲一帶,農村社區居民結構日趨複雜,同時集體資產的管理和收益分配矛盾突出,農民群眾主動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與實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相繼進行改革試點。目前,全國範圍內約有4.8%的村集體已經進行此類改革。

據悉,在土地制度改革逐漸深化的同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還將分類推進集體資產確權到戶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對於集體經營性資產,將折股量化到組織成員,同時將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資源等“三資”的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價值在數萬億元的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是農村集體成員的一筆巨大財富,對這筆財產的處置,目前很多地區雖然已經有分紅,但採取集體折股量化做法的並不多。這是考慮到在產權交易市場並不完善的現狀下,集體成員一旦出現變動,會發生股權糾紛,而折股時也容易因為村幹部權力過於集中產生貓膩。但總體來說,折股量化可以更好地解決集體資產盈利後的分配問題,更好地保障農民個人的財政權利。

價改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漸進推進

據韓長賦介紹,“十三五”發展方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繼續保證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以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為主要任務,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完善政策,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好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和保障。而具體而言,拓寬農民增收管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是其中一個重大課題,必須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廣開農民就業門路,使農民收入年均增幅繼續保持“兩個高於”的好勢頭。

而對農業經營效益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農產品價格,其形成機制在“十三五期間”也將迎來大改。

據瞭解,針對下一步農產品價格改革方向,國家確定將用“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方式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其中,改進並繼續執行稻穀、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方針,繼續實施棉花、大豆兩個品種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調節供求,並完善補貼發放辦法;針對目前結餘量巨大的玉米,將改革完善其收儲政策。

多年來國內糧價因為受到托市收購和臨儲收購價的支撐,長期維持高位,進口農產品價格倒掛現象嚴重。2014年中國決定在部分地區試點施行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而下一步,至少還會有玉米和油菜籽兩大品種也將加入到價格市場化改革陣營之中。

對此,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宋泓表示,前幾年我國農產品以收購保護為主,庫存增長很快,也帶動了國內生產的增長。因為我國一些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國外對進口的限制,也很難通過大量出口的方式消化,累積的庫存消化壓力已經越來越大,放開農產品價格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不過,要協調好保護農民利益與市場順暢運轉有效運行之間的關係。(經濟參考報 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