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基地”以提質轉型促地區經濟發展

text

新華社西安7月1日電

題:中國“能源基地”以提質轉型促地區經濟發展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調整期,曾作為高增長代表的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速放緩。單純的“賣資源獲利”模式已經過時,有著中國“能源基地”之稱的陜北地區,在現實倒逼下正在尋求轉型升級,以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為中國產煤第一大縣,位於陜西北部的神木縣有著“中國的科威特”之稱。煤炭的開採利用,讓神木縣從一個貧困縣一躍成為陜西首個GDP過千億的經濟大縣。而與之相鄰的府谷縣也因煤炭等資源儲備豐富、能化企業聚集,而成為“中國百強縣”。

但去年以來,由於遭受產能壓縮、進口煤衝擊等因素影響,煤炭價格一路走低。煤價下跌使一些開採成本過高,以及被炒高價格的煤礦關閉或停產。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不僅是煤炭市場出現疲軟跡象,陜北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速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汽柴油銷售量仍延續去年繼續減弱,預期短期內難有改觀。而這顯現出陜北作為能源基地產業層級低、應對能力不足的一些短板。

對此,許多當地企業和政府負責人將此次危機看成產業調整、升級的“良機”,加快促進當地經濟提質轉型。神木縣將打造循環經濟作為核心思路,引導企業通過設立研發中心、專利技術申報及加強科研投入等方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在神木“第二大”支柱產業蘭炭生產上,這一思路得以體現。“現在有的企業將蘭炭制甲醇、作化肥,還有的作為家用煤氣,這是蘭炭自身尋求發展、尋求生存的需要。”聯眾煤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培騫說。

目前,神木縣擁有30多戶像聯眾煤化工這樣的大型蘭炭生產企業,年產能達2800多萬噸。而以蘭炭產業為依託,配套建設的尾氣綜合發電總裝機容量達60萬千瓦,配套建設的金屬鎂生產能力達23萬噸、煤焦油輕質化生產能力達60萬噸。此外,還配套建有白灰、片鹼、硅酸鈉等項目。

陜北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並著手打造區域內產業梯次佈局。陜西省吳起縣作為產油大縣,在石油工業發展的同時,還把新能源開發作為後續接替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在推進能源工業發展中,吳起縣啟動100萬噸天然氣液化加工以及風能、太陽能發電等一批項目,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前謀劃。

“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經濟增速已由高擋位調整到中高速擋位,‘爬坡’降速後必然會增添‘新動能’。”府谷縣縣長辛耀峰說。

業內人士表示,在此次“危機”中,陜北企業面臨一次洗牌,一些管理粗放、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企業將被淘汰。

這一形勢也令許多原本文化水準不高的企業經營者,紛紛報讀國內知名大學的商學院。“我和企業裏一些負責人在長江商學院進修,課程為期一年。現在的形勢下,不能只靠膽量,還要懂經營管理。”府谷縣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在神木、府谷等地,當地企業還通過創新企業組建、運營模式,實現平穩發展。正在建設中的府谷東鑫垣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國有企業控股、民營經濟參股的大型混合所有制企業。據總經理劉向明介紹,這一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對國企來說,實現資源的整合利用;對民企來說,在“融資難”的背景下,確保項目的實施和利潤保障。

劉向明說,東鑫垣公司煤化工一期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可轉化當地煤炭240萬噸,解決當地蘭炭企業約40萬噸煤焦油出路,年銷售收入可達43.3億元,同時可為1500餘人提供就業崗位。

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讓經濟重拾增長的動力,進而解決經濟長期增長動力和風險的問題,這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卻是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國資源型地區的轉型也並不能一蹴而就。

陜西省榆林市一位政府負責人表示,榆林資源型城市主動轉型既是現實所迫,也是在新起點上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實踐中,必須走“高端精細化、鏈群循環化、綠色低碳化”的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