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沒有贏家的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駐堪培拉記者徐海靜 趙博】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10日宣佈贏得聯邦議會選舉勝利。當天早些時候,反對黨工黨黨首比爾·肖滕承認工黨敗選。對此,分析人士認為,特恩布爾雖然能夠帶領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繼續執政,但選舉結果實則難言勝利。對澳大利亞主流政治而言,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選舉。

實際上,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對選票的統計並未結束,目前也尚無一個政黨確定獲得了眾議院多數席位。根據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網站10日公佈的結果,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74個選區得票領先,工黨在66個選區得票領先,綠黨在1個選區領先,其他小黨和獨立議員在4個選區領先。

分析說,儘管目前仍有5個選區結果存疑,但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有較大可能獲得多於執政所需的眾議院150個議席中的76個。即便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5個未開票選區未能再贏得2個議席,出現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和工黨均未獲得半數以上議席的局面,自由黨-國家黨聯盟也可通過說服至少3名獨立議員支持該政黨聯盟而確保執政。

然而,在2013年舉行的上一次選舉中,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得90個議席,以壓倒優勢獲勝,相比之下,執政聯盟在本次選舉中優勢則大幅縮水。輿論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眾多。

從政策領域而言,前任總理托尼·阿博特上臺後違背選舉承諾,對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下狠手,削減支出、緊縮預算,導致民怨沸騰,最終斷送其總理生涯;從黨內派系角度而言,阿博特丟掉自由黨黨首地位,特恩布爾取而代之擔任總理,這導致自由黨內部出現裂痕,阿博特代表的保守派勢力對特恩布爾“不買賬”,自由黨由此喪失部分保守立場選民;從競選策略而言,工黨在競選最後階段打出“自由黨打算將醫保私有化”的競選廣告,儘管並不屬實,但卻準確擊中了民眾關注的核心問題。

從工黨角度而言,議席的確較上次選舉有大幅增加,但2013年的選舉由於陸克文和吉拉德之間的內鬥,工黨信譽跌落谷底。而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肖滕帶領下的工黨表現的確好於預期,但並未提出令人信服的經濟改革方案以改善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很難改變選民對工黨不擅長管理經濟的印象。事實上,工黨在此次選舉中所獲第一選擇票票數(即選民將工黨作為第一選擇)達到了歷史第二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議會選舉中,反倒是奉行種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一些小政黨在部分選區以優勢當選眾議員或參議員。澳大利亞羅伊國際問題研究所所做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澳大利亞選民在本次選舉中將第一選擇投給了兩大政黨(政黨聯盟)之外的小黨派或獨立議員,這一趨勢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變得愈發明顯

有輿論指出,工黨和自由黨之間的區分越來越小,兩黨政策越來越趨同,但選民關心的問題卻越來越多元,不是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所提出的“就業和增長”口號能夠涵蓋。而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就是,選民不管是出於支持小黨的主張,還是抗議大黨的政策,選票都會屬於小黨派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議會選舉表明,傾聽選民多元化的訴求,保證民眾權益,促進國家發展,這才是澳大利亞主流政黨能夠真正贏得勝利的關鍵。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