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播美食紀錄片欲發展為“舌尖”文化進軍

APD NEWS

text

圖為《舌尖上的中國》官方海報 (新華社發)

美食題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5月14日起在央視播出以來,受到觀眾持續熱捧,央視紀錄片頻道30日在京表示,欲將“舌尖上的中國延展為“舌尖上的世界,打造中國紀錄片的“舌尖文化品牌。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舌尖上的中國》製片人劉文透露,紀錄片頻道正在籌備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輯,並逐步將視角從美食延展至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傳播蘊含在中國人生活之中的中華文化,“讓《舌尖上的中國》延伸至《舌尖上的世界》,用中國人的東方視角和文化價值觀,打造出中國紀錄片的‘舌尖’文化品牌。

央視透露,今年4月的戛納電視節上,《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國外多家參展機構極大的關注,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發生了爭搶該片的現象,《舌尖》極有可能創下中國紀錄片海外銷售的新紀錄。

7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以來,平均收視率0.49,平均收視份額3.861,日最高收視率達0.75,最高收視份額達5.77,超過原央視綜合頻道該時段播出的電視劇欄目30%,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海內外媒體、網絡中引人注目的熱點話題。

在新浪微博,僅央視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的微博就被轉發35000多次,評論突破10000條,“舌尖作為熱點話題持續盤踞熱門話題榜首。

“舌尖熱播也引發連鎖美食效應。淘寶網最新數據顯示,自該片5月中旬上映以來,片仲介紹的美食在淘寶網的成交量猛增。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何東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普及率和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專家學者紛紛開始剖析“舌尖成功的秘訣,期待中國紀錄片可以借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劉文認為,《舌尖》成功的關鍵在於“關注現實,“接地氣,“採用國際通用的敘述表達方式,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普通人,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著名美食專欄作者陳曉卿說,“舌尖的本意是想告訴人們一個正在變化的真實的中國。

“我們把自己的位置也擺得很低,這個低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學習的態度,學習國外優秀節目的經驗,學習別人敘事的態度和風格;第二個是用敬畏的態度來對待食物;第三,我們要用最淺顯的敘述語態來講故事。陳曉卿說。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尹鴻說,這部紀錄片把質感和唯美很好地結合起來,極為重視觀眾體驗,改變了過去紀錄片欣賞停留在社會精英階層的局面,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

許多學者認為,電視媒體普遍認為觀眾一味追求娛樂,而“舌尖的熱播改變了這一舊有觀念,展現出電視觀眾的多元需求。

“中國人很久沒有在如此大的層面談論一部紀錄片,紀錄片在本世紀初一直處在一個比較邊緣的狀態,直到最近一年多才突然又成為一個新的社會話題,而這部作品的出現又引起了一些新的思考。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說。

張同道認為,這樣成功的團隊製作的商業紀錄片可以成為被複製的模式,甚至可以打造文化品牌,創建產業鏈,挖掘其中的巨大商機。

在擁有20多年紀錄片製作經驗的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眼中,《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純粹的紀錄片。“中國的紀錄片多多少少帶入了宣傳教育的味道,而這是一部沒有任何宣傳味道的紀錄片。

劉效禮說,《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極具專業水準的紀錄片。他說:“《舌尖上的中國》的推出,大大縮短了中國紀錄片和世界紀錄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