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7月3日電綜述:美國大學生就業面面觀
新華社記者穆東
美國是現今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國家。據美國《教育統計文摘》資料顯示,美國高等學校總數為4009所,在校生人數為1459萬人。在整個20世紀,美國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的國家,毛入學率超過95%。
長期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的持續快速發展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科技升級和改善人口素質做出巨大貢獻。然而高校迅猛擴張也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目前,美國大學教育越來越具有職業歸屬性,其“人人坐在草坪上讀莎士比亞”的人文形象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經逐步弱化。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最新的一項報告顯示,與過去相比,美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許多大學生找不到與學歷相應的工作,退而求其次地從事學歷要求低的低薪、甚至兼職工作。
2013年以來,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大學生就業形勢有所好轉,但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還是讓不少大學畢業生為找工作發愁。
根據美國大學和僱主聯合會的統計數據,2013年,美國有46%的大學應屆畢業生拿到一個以上企業錄用通知書,比上一年多出17%。但這些拿到工作機會的學生大多來自計算機、經濟、會計和工程等“熱銷”專業。
隨著經濟的好轉,應屆畢業生的起薪也較上年有所上漲。有近180萬名學生今年拿到本科學位,這些畢業生的年平均起薪為4.52萬美元,同比增加了6%。其中,石油工程專業獲得最高平均起薪9.35萬美元,排名第二的為計算機工程,起薪為7.2萬美元。
美國喬治城大學教育與勞動力中心專家安東尼·卡尼維爾指出,頂級名校、理工科、美國國籍目前仍然是大學生擇業時的三大優勢。美國大學畢業生若想順利就業,需提前做好各項準備,選擇早規劃、多元化、不一步到位等理性就業觀。
根據勞動力市場數據分析,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現象,有75%的經濟週期因素,另25%則是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的結構性因素。從總體就業市場來看,文科專業技能已經供過於求。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在近幾屆大學畢業生中,所學專業與技術相關越少,則失業率越高,如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專業。
不過,這一規律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比如,非技術類專業中的教育、衛生專業失業率僅為5%。再如,在失業率總體較低的工程學專業內,民用工程和機械工程兩個細分專業的失業率也相對較高。
面對就業難,美國許多大學畢業生心態穩定,接受現實,降低要求,積極適應。一個專門為畢業大學生服務的網站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只要有活幹就好”、“先要生存,再談專業對口”。
卡尼維爾認為,美國文化的價值觀強調個人能力,實現就業是個人生存能力的體現,解決得好不好應由自己去承擔責任。因此,美國社會整體心態平穩,公眾將這類問題的責任往往分擔到個體,而不會形成一個整體性社會問題。
除了大學生群體自身,美國高校、政府和社會團體也在建立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推動就業信息採集、提供雇傭雙向選擇平臺等方面進行著積極的努力和嘗試。
許多美國著名院校設立了專項資金,成立了跨學科教學研究中心,鼓勵文理學科交叉、滲透,積極推進邊緣學科發展,拓展學生就業適應視野。同時,美國高校一般都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免費提供各項指導、訓練,包括從學生入學選專業、系統的職業規劃、擇業技巧,到畢業就業諮詢等一條龍服務。
美國勞工部就業統計局定期在全國採集數據,收集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分析各行各業的需求形勢和不同職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的影響、未來10年的就業環境等,並出版成冊,供美國大學生就業時參考。
此外,以美國大學和僱主聯合會為代表的社會團體也在大學生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近2000家高校和2000多家用人單位成為該聯合會成員,每年為100多萬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