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跨越大洋——中拉經貿互聯新生態之一:雙轉型下的利益交匯
新華社記者趙暉
跨越浩瀚大洋,分處地球東西。中國與拉美雖山遙水遠但很早就有經濟聯繫。近10年間,雙邊貿易額從100多億美元猛增到2000多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中拉更攜手共渡難關。中國對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為拉美經濟增長提供支撐;拉美則成為中國能源和糧食的重要來源地。如今,中國已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經濟依存度不斷提高。
隨著全球變化和自身調整,中拉不約而同地進入經濟轉型的新時空。改革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中拉貿易在結構上的互補,表明雙方具有錯位發展的巨大潛力。在各自轉型的歷史機遇期,找準新的利益契合點,將成為雙方實現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關鍵。
首先,中拉的優勢互補體現在產業結構的錯位佈局上。在新一輪經濟轉型中,拉美國家積極謀求轉變初級產品出口模式,重新回歸製造業,這與中國消化過剩產能的轉型方向有很高啣接度。一方面,中國具有拉美所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中國的產能過剩行業也可以借機到拉美投資設廠,並提升企業的全球競爭和協同能力。
在中石油、中石化、中鋁、五礦、寶鋼等大型國企加大對拉美資源類項目投資的同時,長城、奇瑞、格力、江淮、哈飛、三一重工等國內製造業品牌紛紛“落戶”拉美。如今,中拉經貿合作已逐步由貿易主導轉向貿易和投資並重。截至2013年底,中國對拉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達到830多億美元。
聯合國拉加經委會國際貿易與經濟一體化部主任奧斯瓦爾多·羅薩萊斯認為,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應把與中國建立戰略聯盟關係、加深與中國貿易夥伴關係作為戰略目標,積極融入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價值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其次,中拉的優勢互補體現在資本的供需差異上。拉美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其經濟發展的一大掣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拉美改革的又一大目標,但資金缺口巨大。中國雄厚的資本可以在拉美大顯身手。這既能提高外匯儲備的收益,又能讓更多的工程企業和基建設備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
2010年底,中國國家電網宣佈向巴西投資9.89億美元,用於7條輸電線路投資和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並將擁有輸電線30年經營特許權。中鐵、中國港灣、中水電、葛洲壩、華為、中興等企業也紛紛在拉美參與鐵路網、公路網、水電站、住房、通信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國際關係專家古斯塔沃·吉拉多說,拉美許多國家都面臨基礎設施薄弱、資金短缺的發展問題,而中國擁有大量的經驗和資本,可以給拉美提供更多幫助。
再次,中拉的優勢互補體現在金融合作的共識上。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讓發展中國家認識到全球金融體系的缺陷和風險。隨著中拉貿易額不斷擴大,減少美元結算、進行本國貨幣互換等成為中拉之間開展金融合作的第一步。
最後,中拉的優勢互補還體現在貿易的多樣性上。中國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著力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推動出口、投資、消費協調發展。這對希冀增加出口多樣性、推動中拉貿易平衡的拉美國家而言是機遇。拉美的肉類、奶製品、紅酒、水果、保健品都可以成為擴大對華出口的不錯選擇。
道相同則心相知,心相知則力相合。中國和拉美雖遠隔千山萬水,但同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代表著新興市場力量,擁有共同的發展訴求。雙方在各自轉型下的攜手合作,必將譜寫出“南南合作”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