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蔡志松:以雕塑思考人生

亞太日報

text

蔡志松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 亞太日報記者趙瑋攝。

(亞太日報記者李夢歌)中國雕塑家蔡志松個展“雲端12月初在北京798和香港艺术中心同時開幕。日前,亞太日報記者在香港專訪了蔡志松,與其暢談自己的藝術道路以及他對生活的理解與態度。

作為首位獲得法國巴黎秋季沙龍最高獎“泰勒獎的華人藝術家,蔡志松曾三次創造中國國內雕塑家在國際市場上的最高拍賣紀錄。專訪這天,蔡志松身著黑色針織外套,紋絲不亂的髮型給人從容淡定、溫文爾雅的第一印象。

“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使我们达到或接近究竟,关键看我们怎么走,这取决于决心、信心、勇气和智慧。什么是突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变化不等于突破。突破不在于横向上呈现出多种面貌与可能,而在于纵向能够走多远。雕塑自身所具有的表现力,足以使我运用这个语言走向深处。——蔡志松《知识论》

歷史、愛情與人生

蔡志松說,這次展覽取名“雲端是源於他最新的云系列作品。其中最新作品《云舟》,形象為一朵雲上飄浮的“頭蓋骨。蔡志松介紹說,這一作品闡述了智慧與概念的關係: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一種概念和範圍,這將人類的智慧局限住,但善於運用這些局限性,又能使人達到一種自由。

蔡志松在香港中環舉辦的展覽展出多件“故國系列雕塑作品。 亞太日報記者李夢歌攝。

蔡中松在香港的個展上介紹其“故國系列雕塑作品。 亞太日報記者趙瑋攝。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蔡志松的三個系列作品:故國、玫瑰和浮雲。

其中故國系列主要談論人性、歷史,以俯首、謙卑、沉靜的先秦勇士形象,傳遞出靜穆的古典意境和傳統的人文精神,闡述人性與歷史和對生命苦難的思考。蔡志松介紹說,故國系列創作至今已經15年,只创作了11件,選擇這一造型是因為秦漢時期的人物造型最有地域特點,每件作品耗時從半年到一年半不等。

蔡志松的“玫瑰系列作品。 亞太日報記者李夢歌、趙瑋攝。

玫瑰系列象征愛情,以鉛作為材料,因其光澤既絢麗又沉靜,既柔軟又沉重,既可以塑造又容易損毀,其性質很穩定,但在融化消亡的剎那會釋放毒素,人们总是把得不到或希望得到的东西想象得很美好,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所以只追求享受过程的快乐,却没有做好承担结果的准备。正与反、过程与结果共同构成事物,这是一个不变的法则,就像这永不凋零的铅玫瑰。玫瑰系列從2008年開始創作。最大的方玫瑰作品直徑達到1米22,重量在100斤以上。最大的一枝玫瑰長達8.2米,曾在台灣展出,台北展覽運費就花費50多萬。

蔡志松香港個展上展出的一件小型“浮雲系列作品。 亞太日報記者李夢歌攝。

浮雲系列是蔡志松最新的系列作品,展現人生的哲思,人生是一種聚合,隨時可以消散,遵循的是無常的法則。正如他為浮雲系列作品撰寫的介紹“谷雨春耕,浮雲朵朵。如何飄浮無人問津,雷雨交加卻令人矚目。這一系列作品由不鏽鋼鍛造喷白漆,其中可放置風鈴或香料,声音和气味会从由表面的氣孔透出。

蔡志松說:“很多人覺得做雕塑很神秘,大家都看過畫家畫畫,但是看到雕塑家做雕塑,這是個體力活。他形容做雕塑好比一項工程,雕塑家就像導演,各個環節都需要參加;而相比導演,雕塑家每個環節更需要親力親為,泥稿等細節必须要親自上手。

“創作時不思考,思考時不創作

作為畢業於中央美术学院的科班生,蔡志松本來想學的是“浪漫的油畫,而考美院時的畫班老師看他画得还不错就建議他學雕塑。理由是,人的一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只有几年,雕塑专业性强,是所有造型领域里最難的一門,在中央美院绘画学四年,雕塑要学五年,学了雕塑可以再画画,但学了画画再做雕塑顶多是个业余水平。

蔡志松工作照。 圖片由蔡志松工作室提供。

當時的中央美院,非研究生不能留校當老師,然而蔡志松的作品獲教授们的特別垂青。畢業半年後,他便被招回美院任教。

2008年他從美院辭職,專職搞藝術創作。

雖然已獲得不少國際國內的相關獎項,蔡志松始終認為,藝術創作本身是單純、簡單的。“創作時不思考,思考時不創作,如果將得獎等作為創作的動力的話,想的太複雜的話創作不出好作品,學術本身是很單純的。

“不管你有多文藝,如果沒有商業運作,你會知道梵高、毕加索、杰夫·昆斯和达明·赫斯特嗎?

蔡志松的作品曾三次刷新中國國內雕塑家個人成交記錄,雖然蔡志松認為藝術創作本身是簡單的,但他也強調藝術與商業不可分割。

圖片由蔡志松工作室提供。

在他看來,商業是更大的藝術,藝術要靠商業來推廣,没有艺术的商业也不可能是高端商业,在近現代社會兩者已經不可分割。“許多藝術家一提商業便很排斥,覺得低俗,實際上藝術的技巧運用是小範圍,使整個社會運轉起來才是一種能力。現在不是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年代了。

“藝術家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蔡志松曾低調地參與過一些慈善活動。對於為何行事如此低調,蔡志松說,如果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拿出來炫耀,那就失去了意義。他也坦言,既能讓很多人參與慈善,又不讓參與人將此作為滋生傲慢的肥料,为大家提供一个纯净的行善机会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好处,动机纯净很重要,這個度很難把握。

蔡志松在工作室製作“玫瑰系列作品。圖片由蔡志松工作室提供。

除了慈善活動方面,蔡志松還表示,作為藝術家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藝術家最應該對社會負責,不能靠破壞社會來取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可。藝術家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藝術品是有着很强的感召力。負面情緒在人心中往往比正面情緒還要強大,如果藝術家鼓勵負面情緒的話,那就就太沒有社會責任感了。

藝術家的平常生活

和蔡志松聊天時,他經常笑著回答說“那就又是文學作品中描寫出的藝術家了,而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其實是充實平凡的。

——關於靈感

蔡志松說,作為藝術家,其實是一直處在創作狀態中,而不是在等靈感。“時刻有一根神經在考慮,比如就算我現在在和你聊天,但還有一根神經在想著下一座雕塑要怎麼做。

蔡志松和他的“浮雲系列作品。圖片由蔡志松工作室提供。

——藝術家看展覽嗎?

蔡志松說,除了給朋友捧場,自己很少主動看展覽,因為藝術很特別,剎那之間就能通過作品感知作者的水準,沒有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

——藝術家的作息

蔡志松每天上午會處理日常生活瑣事,下午要開始做雕塑時,为了避免打扰,先鎖好大門,然后再繞過好幾道小門进入工作室,將手機關機或者靜音,累了的時候開機回復下信息,但是“沒有不工作的時候。

蔡志松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 亞太日報記者趙瑋攝。

——印象深刻的事

多年前的九屆全國美展,蔡志松的作品也在其中,但他到了現場後,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其中一點不出眾,這樣的心理落差讓當時年少輕狂的他好好思考了一陣子。

——覺得自己帥嗎

蔡志松曾被稱為“藝術界的梁朝偉,而他本人與梁朝偉也確實有幾分神似。當談到是否有很多粉絲時,他笑著說:“要是只因為像梁朝偉才有很多粉絲,那我也太失敗了。

藝術家簡介:

圖片由蔡志松工作室提供。

蔡志松 ,國際著名雕塑家、中國雕塑界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199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8-2008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為職業藝術家,工作、生活於北京。

主要作品有《故國》、《玫瑰》、《浮雲》等系列。

從事藝術工作以來曾獲獎幾十次,其中比較重要的有:1997年,獲崗松家族基金獎;2001年,獲法國巴黎秋季沙龍最高獎——“泰勒大獎,成為該活動103年歷史中首次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時年二十九歲;2004年,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同年,獲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獎;2011年應邀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並獲評“2011藝術權力人物;2012年入選法國《Art Actuel》評出的2012年度“全球100名藝術領袖,並榮登封面; 2013年被評為“2013中國風度人物、“2013年度全球華人時尚領袖;2014獲首屆“洛克菲勒中國傑出青年藝術家大獎、“非凡歷程2014年度影響力·特別藝術家獎。

蔡志松工作室圖片。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多次個展,參加聯展眾多。作品曾三次創造中國國內雕塑家在國際市場上的最高拍賣記錄。並被國內外許多知名博物館、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收藏,其中包括: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會、泰勒基金會、美國紐華克美術館、德國雷根斯堡博物館、希臘美術館、印尼國家博物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德意志銀行、比利時駐華大使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

《故國》系列作品分風、雅、頌三個部分,體現了藝術家對歷史與人性的關注,開始創作於1999年底,歷時15年。

《玫瑰》是繼《故國》之後的第二個系列作品,開始創作於2008年,歷時6年,以材料和裝置為表現方式闡述了藝術家的愛情觀。

《浮雲》是《故國》、《玫瑰》之後的第三個系列作品,開始創作於2011年,最初的一組是為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而做的,以裝置和觀念為表現方式闡述了藝術家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