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罗11月6日电 当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走上“后新冠疫情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演讲台,中埃两国专家学者终于能再次在开罗汇聚一堂,面对面交流畅谈。
“全天候”战疫伙伴
2020年2月14日,埃及报告首例新冠确诊病例。随后几个月,埃及单日确诊病例数从几十到破百再到破千,超一亿的人口基数和高密度的居住环境让埃及成为非洲大陆的疫情重灾区之一。
5月10日在埃及首都开罗拍摄的中国政府援助埃及的抗疫物资。新华社记者邬惠我摄
“邦域相异,休戚与共”,埃及著名诗人艾哈迈德·邵基曾写下的诗句在2020年拥有了新的时代意义。中埃两国疫情虽有“时差”,但却依然成为“全天候”战疫伙伴。
3月1日晚,位于开罗、卢克索、阿斯旺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地以灯光秀形式同时点亮五星红旗,以此表达埃及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同日,埃及卫生部长哈拉·扎耶德携一批援助物资启程访华。
3月1日在埃及首都开罗拍摄的萨拉丁城堡。新华社记者邬惠我摄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好转,助力全球抗疫的目标提上日程。
4月至5月,中国政府援助埃及抗疫物资先后分三批运抵开罗,中埃首个口罩生产合作项目在开罗正式投产;7月初,中国外交部援助阿盟抗疫物资也在开罗的阿盟总部完成交接。
在埃及疫情的高峰期,中国与阿盟、埃及的卫生专家多次召开视频会议,大家共同商讨诊疗方案,就一些棘手问题建言献策。
“利润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遏制疫情才是。”口罩生产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宁波嘉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晓君和埃方负责人、埃及Euromed医疗器械公司执行经理奥马尔·阿卜杜用不同语言向新华社记者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疫情中履行承诺
口言之,身必行之。作为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埃及与中国在倡议框架下实施了多个大型项目,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参与项目的中方企业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克服重重困难履行承诺。
1650米,这是截至目前埃及境内沙漠水井的最深深度。疫情席卷下,中国中曼石油埃及分公司的中埃员工们在距离埃及明亚省70公里的沙漠深处携手创造了这一纪录。
9月22日在埃及明亚省拍摄的中国中曼石油埃及分公司钻井现场。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能坚持在疫情中履行承诺,为埃及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感到自豪与欣慰。”中曼石油埃及分公司总经理李伟说。
在开罗以东120多公里的广袤戈壁中,中国与埃及共建的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这里伫立、铺展。
疫情下,生产活动近乎“停摆”,但30岁的物流招商主管马哈茂德·贝什尔没有放弃,而是与团队一起全方位探索中埃两国市场,成功推进了泰达保税仓项目,缓解了合作区招商引资这条“生命线”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截至今年6月,合作区已吸引企业85家,累计销售额达17亿美元,直接解决约4000人就业。
齐推进文化交流
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北部,有3000多年历史的孟图神庙在疫情阴霾中褪下了神秘面纱。
在中国和埃及考古人员共同努力下,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队在疫情中发布了阶段性成果报告。
回忆起疫情紧张时刻中的考古工作,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笑冰坦言,疫情带来的挑战始料未及,双方考古队员都期待着尽快重返孟图神庙开展下一阶段发掘工作。
1月12日,在埃及卢克索,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笑冰(左)在现场工作。新华社发
悠悠尼罗河,巍巍长城长;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当中埃两国音乐家携手通过5G网络奉献“云端交响音乐会”,当中国国家话剧院选送的实验戏剧《罗刹国》在第27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上获奖,双方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各领域务实合作并未因疫情而停滞不前。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后疫情时代,相信国际社会能够秉持这一理念,汇聚起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更大合力。” 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意味深长地说。
回顾携手走过的抗疫之路,每个人都带着诚挚的关心与谢意,更不断表达着对未来各领域深入合作的无限憧憬。(文字记者:吴丹妮、李碧念;视频记者:汤洁峰、曹佩弦;编辑:鲁豫、金正;视频编辑:王玉珏、阚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