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珊:改造英國歷史建築的中國設計師

新華社

text

中國設計師胡如珊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張璇)隨著中國建築市場對外開放,國際一流建築設計師在中國中標已司空見慣。相反,中國建築設計師在海外中標的例子卻鳳毛麟角。

3年前,胡如珊與合夥人郭錫恩在英國拿下一個歷史建築改造項目,一度引發熱議。近日,胡如珊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參加歐亞創意產業圓桌會議並接受記者專訪,講述了中標的經歷。

中標項目是位於倫敦市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保護建築,早期是警察局,後來成為法院用地。現在,業主想要將地下部分改造成警察博物館,地上部分改造成精品酒店。在全球招標後,由胡如珊與郭錫恩在上海創辦的如恩設計研究室中標。

胡如珊沒想到,隨之而來的是一大堆不友好言論。她說:“早上眼睛一睜開,就看到朋友發給我的一篇報道,第一感覺是非常生氣。

她分析說:“可能是英國同行覺得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可是,如果是歐洲其他國家的公司中標,估計反應就不會這麼激烈。有的文章直白地寫著:中國人來了。

“後來一想,也許是件好事,胡如珊說。“近些年來中國人經常被外國人指責,說我們只會抄襲,沒有創意。這次讓外國人看到,中國的創意公司也能夠做得跟他們一樣好,甚至比他們更好。

由於改造過程中涉及外觀的修改,如恩設計幾經波折,今年終於拿到最終的設計許可,為項目的推進掃清了障礙。胡如珊估計,項目可在兩年後完工。

此次會議期間,芬蘭及歐洲其他國家的一些建築設計師慕名而來,與胡如珊交流思想,也希望分享打入中國市場的經驗。胡如珊與他們開玩笑說:“你們一看就是外國人,所以到中國會被高看一眼。

胡如珊告訴記者,中國建築項目招標時,普遍更相信外國設計師。“的確,國外有很多高素質的事務所,但是國內也有很多好的設計師。如果業主總是覺得外國人比中國人好,那麼這些國內優秀建築設計師就會喪失一些好機會。

不過,最近出現了一些變化。胡如珊在國內參與的幾個項目中,客戶既有外國投資人,也有地方政府。胡如珊認為,這說明國內業主眼界逐漸開闊,鑒賞水準提高,他們不再是簡單地從國籍、資質來評判競標者,而是著眼於設計理念、與國情結合等因素全面評估,這為中國優秀設計師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更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