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宅在家里的网友发现了新“乐趣”:观看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现场直播,在线“监督”医院施工进程,这也被网民们称作“云监工”。
这帮“云监工”自称“闲疯帝”,不仅24小时轮班观看直播,打卡上下班,在评论区报到,还化身“起名鬼才”:管混凝土搅拌车叫“送灰宗”,电焊工作组是“焊舞帝”,有辆蓝色挖掘机废寝忘食地工作故得名“蓝忘机”……最受监工们喜欢的是“叉酱(黄色叉车)”,小叉车超话、叉酱全球粉丝后援会也已迅速建立起来。
直到1月30日凌晨2点,仍有4000多万“夜班”监工在线工作,他们在评论区高呼:“觉可以不睡,但工不可以不监”。施工直播随时点进去观看人数都是千万级,相关话题在微博上也已阅读上亿——这可能是史上关注度最高、监工人数最多的建筑工程了。有网友就调侃:“不知道现场工人冒汗没有?后脊梁上全是眼睛”。
网友为施工设备起名图片来自微博
关注即关心,围观即抗“疫”。与其说是“网络监工”们在云监督,不如说这是广大网友关注疫情的另类表达。
直播评论区刷屏的“小蓝小蓝挖土不难”、“叉酱叉酱劳动榜样”、“小绿小绿超有效率”……这些“应援”口号,更多的是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传递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对医院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期待,以及对连夜施工、与疫情赛跑的工人们道一声:辛苦了!
“云监工”们绝不只是无聊,网友们24小时轮班观看的,其实是希望——他们之所以这么关注武汉版“小汤山”的建设,起初或许跟“6天建成”的神速度带来的刺激感有关,但后来则主要是因为,“小汤山”医院代表的是某种治愈与希望。
作为普通人,“宅在家”确实是对抗疫最大的贡献,但很多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不能像医护人员、建设者们那样到现场为疫情出把力,那就换另一种“参与”途径——用“云监工”的方式表达在场感。这种“在场”,本质上是见证,也是打气。
很多网友称“听不到挖掘机的声音睡不着觉”,目的就在于能看着医院一天天成型、时刻掌握疫情的最新动态,让处在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知道:他们的贡献,正在被记录、被围观、被赞扬;他们的背后,还有4000多万乃至更多人在关注、关心、关切。
对许多观看这场直播的人而言,在线“云监工”也是他们拉近自身与疫情距离的方式,是“身在本营心在‘战疫现场’”的真实表达;对被关注者来说,这是一种督促,更是一种鼓舞,这会无形中激发一线工作人员与时间赛跑的勇气,也是对疫情之下“你我同在”意识的强化——面对疫情,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人。
因此,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关注者”或许是被迫宅在家中、孤零零的个体,面对屏幕里与日俱增的数字和疫情地图,他们看起来是那么无措。
但从心理层面来讲,人们永远不会感到孤独,通过一场场直播、一次次评论区互动,抑或是为施工设备取的一个个名字,人们逐渐完成了自身与疫情的关联,以及“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建构。
“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如果有一天,我的城市生病了,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搭把手,就过了”……就像《非典十年祭》最后的总结一样,若干年后,关于今天的电影和纪录片会怎么拍呢?希望那时,我们关于这段历史的共同记忆,虽然有“闲疯”,但也有参与;虽然包裹着恐惧,但实质永远是爱。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疫情面前,那些确诊病例的数字、那些合力抗疫的努力,都与人们休戚相关。而“云监工”,正是以围观、以行动、以爱去强化这重情感关联的行止,是对那种共同记忆地图的走心绘制。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