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區議會選舉23日約6時完成計票工作,431個民選議席全部産生,投票率達約47%,總投票人數超過146萬,均創曆屆區議會選舉的最高紀錄。
香港大公網此後發表文章,分析此次區會選舉投票率創新高的三大原因:一是“選民登記率”創了紀錄,客觀上推高投票率;二是不論是建制派還是反對派陣營選民投票意欲都在增加;三是對地區選舉以及本區利益關注度的大幅提升。
文章稱,區議會選舉由于政治化程度不太高,投票率一直低過立法會選舉;而2003年出現50萬人遊行,才推高了當年的區選投票率。但本屆選舉投票率達47%,這不僅是回歸以來區議會選舉中最高的一次,甚至還超過了2008年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45.20%)。
文章稱,事實上,從區選報名開始直至投票的前一天,整個選舉的氣氛可用“低迷”來形容。反對派攻擊建制派“冷處理”、故意低調競選;而就算反對派采取了一切政治挑釁手段,但都未能“得逞”,整個競選過程給人的印象都可用“平淡”來形容。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突然出現超高的投票率,無不令人感到吃驚。
文章分析原因指出:
第一,“選民登記率”的增加,客觀上推動了投票率。 來屆區議會所有委任議席全面取消,不論是選民登記數字和登記率、民選區議員議席數目,以及區議會選舉候選人數目,均是曆來最高。超高的“選民登記率”,客觀上有助于最終投票率的增加。不僅如此,選民登記的兩個特徵同樣有助推高數字。
2015年地方選區臨時選民登記冊載有約369萬名選民,當中包括約26.1萬名新登記選民。扣除約3.2萬名離世和4.7萬名取消登記的選民後,選民比去年淨增約18.2萬人。新登記選民中,以18至20歲的年輕人最多,共43289人,占56%,男年輕新登記選民爲22162人,女年輕新登記選民爲21127人。而被反對派稱爲“建制派票源”的50歲或以上的選民人數,則增加至192.1萬人,較去年增加119552人,增幅約7%,當中66至70歲組別增加3.71萬人,高達18%。相關組別占整體選民人數52%。
不論是“首投族”還是“銀發族”都大幅增加,這兩項因素最爲特別。 前者具有高的政治參與熱忱,後者則具有高的政治忠誠度。當兩者的登記率都出現大幅增長的情況,則在客觀上給高投票率創造了條件。事實上,一個低“選民登記率”的選舉,出現高投票率的情況是微乎其微。
第二,雙方陣營投票意欲都在增加。 表面上看,此次選舉競選氣氛並不佳,遠不如2003年,也不如2011年的選舉。但是,從社會的政治張力而言,本屆選舉並不亞于2003年的一屆。零三年出現強烈的社會對峙,當年恰巧有了選舉,如果選舉是放在第二年,也會出現超高的投票率。而本屆選舉則是2014年“占中”之後的首場政治選舉,用一場“對決”來形容並不爲過。因此,盡管候選人之間並沒有太打“政治牌”,但雙方陣營的選民,內在的政治張力卻沒有消除,而是在等候一場選舉的機會去“發泄”。
對于反對派陣營而言,急欲借一次選舉來證明去年的“占中”是成功的、是正義的、是符合香港社會需要的;而對于建制派陣營來說,早就對反對派“占中”、否決政改“忍氣吞聲”,早就希望用選票進行“懲罰”。因此,當雙方選民都存在利用選票去表達政治意見的強烈願望時,必然會推高投票率。
第三,對地區選舉以及本區利益關注度的大幅提升。 過去香港市民對區議會選舉並不太熱衷參與,主要原因在于,選民認爲區選的格局太小,除非自己涉及切身的地區性事務,否則“不屑”或“不願”參與這種“低層次”的政治性選舉。但隨著過去四屆區議會選舉的進行,以及區議會本身的政治性角色、所擁有的權力的不斷增強,令許多選民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尤其在于,區議會議員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選民的切身利益,從道路的規劃、小型工程的立項到政治意見的表達等等,都在發生巨大的影響力。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區議會的政治定位。
如此高的投票率,是“昙花一現”還是會徹底改變區議會選舉的性質,目前仍很難下定論。事實上,香港政治有所謂的“大小年”之說,2003年政治爭拗多,區選投票率便突然飙升;2007年內部相對和諧,投票率也就較低。過去及今年則無疑是回歸以來政治爭拗最深的一年,投票率高也就不令人奇怪了。然而,問題在于,以當前香港的政治氣候而言,要想回複到2007年時的和諧情況已不大可能,未來的政治爭鬥很可能會不斷上演,如果這樣的話,那麽,今年超高的投票率,則可能是一個“開始”,未來的包括立法會投票,也會不斷創出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