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观察 | 从脸书“剑桥门”看网络监管的必要性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王鹏

近来,有关脸书(Facebook)用户资料泄密以及英国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滥用数据的丑闻,已经充斥于网络舆论。然而,人们在震惊之余,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现有的网络政策与认知?尤其是西方国家对网络主权与监管的主流认知,是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事件回溯与争论焦点

当地时间2018年3月26日,英国伦敦,被指泄露并利用了5000万脸书用户数据的政治数据公司“剑桥分析”近日被多位爆料人指出,该公司也参与了支持英国脱欧的活动。

在《卫报》、《纽约时报》、英国Channel 4等媒体于上周末相继报道此事后,Facebook这家科技巨擘的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600亿美元——这一损失甚至超过特斯拉的估值。

扎克伯格接受CNN采访

沉默数天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周三(3月21日)罕见接受CNN采访,认错并公布了多项技术改进措施以防此类事件再次上演。然而,国际舆论对这个社交网络巨头的愤怒并未因其道歉而停止。德国《时代周报》22日指责称,脸书创始人终于出来道歉,却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

实际上,销售数据本身就是脸书的商业模式,该公司的业务之一就是向第三方出售用户的各种数据,这太有利可图了。许多国家对“剑桥分析”公司展开调查。德国《科隆评论报》22日称,脸书现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退出欧洲,要么接受监管。

目前,舆论有关该事件的争论焦点是:精准投放的商业和政治广告究竟是不是脸书这类社交平台的原罪?支持者认为,正是这种定向投放的广告,让阴谋论和假新闻得以大行其道。而反对者则从技术的逻辑为脸书等社交媒体开脱。

他们认为精准投放商业和政治广告的过程本身是符合技术和商业逻辑的,也并无违反通行的伦理与公序良俗之处。当然,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社交媒体公司提高技术安全门槛能轻松化解数据窃取威胁,因此这并不对西方的民主构成威胁。

反思西方的民主-自由观与网络世界观

商业公司窃取或购买用户隐私,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如今,在素来以尊重隐私、保护公民个人权益著称的美国和西方社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用户资料遭泄的事件,着实骇人听闻。除了技术手段层面的原因,笔者看来,可能更深层、更根本的是西方国家和社会的主流“网络世界观”出现了问题。

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倾向于认为网络世界是应当绝对“自由”的,即排斥政府的监管,而更多的依赖所谓市场和行为体的自律。政府一旦有对网络世界实施监管的举措,在他们看来就是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破坏了网络空间的自由。这种理念与我国“网络主权”的观点是存在矛盾的。此前在多次国际网络安全会议中,中方代表都阐述了有关网络主权、安全与监管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政策,并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得到拥戴和呼应。

然而在自我标榜网络“绝对自由”、“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个别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他们的政府所信赖、指靠的如脸书这样的大公司,其道德自律似乎并没有和他们的体量、影响力、利润率成正比。在政府监管缺失的现状下,我们看到,这些被认为以为会“道德自律”的公司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透着这社会、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并且用其谋取私利。

综上所述,很多人说这次“剑桥门”事件糟得很,因为它泄露了公民、用户的隐私。而在笔者看来,却是好得很,因为它揭露了真相,教育了人民。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作者简介:王鹏,亚太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讲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华府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