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研究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傅申

摘要:唐人李白书法《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纸色醇古,与唐代同时期敦煌写经材质和墨色对比,几乎一致。书法用笔拙朴挺拔,笔力遒劲、洒脱,观察文字的墨迹笔风可以看出,行笔刚健,非唐笔不能书,其为唐人墨迹无疑,从纸墨时间、诗文、唐笔、书风等等诸多方面考证,应为李白真迹无疑。也体现了盛唐时期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学、艺术的重要文物,传达出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个性。

关键词:李白书法《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微信图片_20200821134712.png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所生活的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影响深远的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唐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唐代的文化艺术也进入兴盛时期,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均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奏响了一曲大时代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的华彩乐章。

唐诗,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具有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汉字书法艺术在唐代得以高度发展并逐步走向普及,许多文人都身兼诗人和书家的双重身份,这其中就有曾任职翰林院为诗名所掩盖的书法大家李白。

李白与同时期的唐代三绝之一的大书法家张旭同称“饮中八仙”,交往密切,其洒脱的书风对李白的书法艺术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李白任职翰林院,翰林院丰富的资源也为李白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由于李唐皇室推崇王羲之的行书,身处如此环境里,李白亦受到影响。唐代的诗人在自己的诗歌里描绘和品评书法家的作品,而书法家则为诗人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李白曾写诗《王右军》,大加赞美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李白与唐代两位著名的草书代表人物怀素和张旭交情深厚,在零陵遇怀素,作了《草书歌行》。在避难途中遇张旭,作了《猛虎行》。李白在观赏怀素的草书时,赋诗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这一描述正是展现了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的线条、造型表现出来的形体之美。

谈及李白的书法作品,世人比较了解的多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上阳台帖》,虽争议颇大,也不失为一件精彩的古代书法作品。但并不了解的是散佚海外、漂泊多年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80年代有日本藏家曾经去美国找到笔者鉴定字画,当时带去了几幅黑白照片,有苏轼《木石图》、李公麟《五马图》,相传这几件作品二战时期在日本广岛烧毁了,没想到还保存世间,当时也很吃惊,藏家说还有一件重要的作品,李白的一张书法,可惜当时没看到资料。2017年,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找到笔者,请求鉴定一件曾由日本收藏家收藏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笔者经过近三年的深入研究,对该帖的基本情况、流传经过、艺术价值都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特此撰文与读者分享。

一、《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基本情况与流传经过

这幅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纵26.4厘米,横67厘米,纸本。全帖共50字,包含了《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全诗,落款为李白,诗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收藏印若干,该诗被收录于《全唐诗》第182卷中流传至今。该帖书写自然流畅,气韵生动,用笔拙朴挺拔,笔力遒劲、洒脱,观察文字的墨迹笔风可以看出,书写用笔是唐代特有的有心硬笔(鸡距笔);而所用纸张为唐代时期出产于四川纸质,由于传世经年,整体色泽发黄黑,纸面折痕看出纸质偏脆、纤维较细,作品整体纸色醇古、书风刚健、气势遒迈,流露出浓郁的豪放粗犷之气。

据日本学界资料显示,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推测作于唐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大诗人李白赠送给与其有着密切交往的日本遣唐留学生(传为阿倍仲麻吕)并带往日本收藏,这与李白诗歌选集传入日本的方式和时间一致。早在717年,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吉备真备和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等人就来到大唐朝拜、交流。753年,吉备真备第二次入唐,与大唐僧人鉴真一起回日本,携带大量唐代物品,其中包括《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吉备真备两次来到大唐的目的之一,就是广搜汉籍。李白在他生活的时代享有盛名,其文集家家有之,是遣唐使团搜集和携带回国的对象。

从日本现存的唐代写本书法帖中,可以一窥当年日本遣唐使团从大唐携带回去的大量汉籍,其中有春秋经传集解卷的残卷,部分礼记正义卷,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一部分王勃集书帖、唐诗残片和史记残卷,被评定为日本国宝的翰林学士诗集,收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世说新书卷第六卷等。公元753年11月16日(日本天平胜平五年)鉴真大师与阿倍仲麻吕、遣唐副使吉备真备随日使团一起回到日本。《唐大和上东征传》载鉴真第六次东渡携至日本物品:“所将如来肉舍利三千粒……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真迹三帖,天竺、朱和等杂体书五十帖……”“五十帖”之后,记载墨迹损伤数字,许李白此帖亦在其中。

该帖曾长期收藏于福冈县太宰府市的筑紫观音寺,该寺为鉴真东渡后的居所也是另一位遣唐高僧玄昉选择的长眠之地。后来,观音寺遭受火灾,此帖及各类宝物被檀家拿走保管,江户时期这些财产又成为小仓藩(今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北区)藩主细川忠兴(1563—1646)的私人收藏。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废藩置县”,旧藩主本人必须移居东京,细川家被迫陆续出售部分藏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几经辗转,于上世纪中期被日本古笔收藏家明日香宁范购得,并藏于其在京都的书木文库中。明日香宁范先生为了考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真实性和历史艺术价值,曾于上世纪80年代与中国文博界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书木文库还在平成元年(1989年)12月18日,委托京都国立博物馆文化财保存修理所、宇佐美松鹤堂株式会社按照日本文化财的标准进行了重新装裱为立轴形式,装裱后该帖为立轴式,象牙轴。20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了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大收藏家纷纷将藏品进行抛售,《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也被转手,为佐藤家族所有。2017年,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从日本藏家手中辗转获得该帖,并请求笔者对其鉴定。

二、中日两国文博专家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研究论证

1986年4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的谢稚柳先生,赴日本考察曾见到此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像,在其寄给其妻陈佩秋的家书中提到:“惊见李白嘲王历阳帖,笔力劲健,气势遒迈,书风符合唐代法书风格,为唐人墨迹,许李白真迹谓然,尤足珍也。”

微信图片_20200821134708.png微信图片_20200821134704.png

谢稚柳先生家书

1987年11月,明日香宁范携带该帖来华,曾求教于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史树青先生,史树青组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严绍璗、孙静,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李致忠等多位专家学者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史树青先生认为:“此帖墨迹深沉,陈旧自然,笔力遒劲、洒脱,从墨迹笔法可以认定为唐代人笔迹无疑,具有当时文人自由型的笔锋特征。”严绍璗通过对书体、用纸的研究,认为“此卷纸……与敦煌写经多种相仿,可证为唐人唐纸书迹……”孙静先生认为“通过对该贴中涉及避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从该贴中可以看到李白诗风之纵恣与处于三教并存、思想较为自由环境中之唐人,称该贴为‘证史之一助也’。”李致忠通过对该帖用纸和字迹的观察,认为“该帖用纸的纤维、厚度、光洁度、拉力等,与敦煌遗书中唐人写经的用纸一致,认定为唐代麻纸;其字且神全气古,颇具唐人笔意,似出自唐代文人之手,以其纸、墨、字格观之,当是唐时遗物无疑,诚属希世之珍。”

由于长期以来在中国学者的认知中,存世的李白书法作品仅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上阳台帖》一件,此次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的论证让参与的学者们感到十分振奋,大家一致认为该帖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迹一起,作为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料,可以确认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1989年春,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赴日本参加日本著名书法家上条信山书法展,其间明日香宁范邀请其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进行鉴定,启功先生在深入研究后指出:“这件作品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各个方面都体现唐代特点,时代特征明显,必是唐人妙墨,是否为李白亲笔所书,不能否认,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单就从书法艺术看,不失为一件极精彩的唐人墨迹。”

微信图片_20200821134701.png

启功先生鉴定意见

日本文化财保护审议会专门委员藤枝晃先生曾经专门撰文指出细川家族的一件祖传藏品李白墨宝《嘲王历阳》,从纸的材质来看,应为出产于四川省的麻纸,多见于唐代,使用了唐代的鹿毛笔。从诗文中使用的“历、风、花、杯、五、栽、何、有”等字的字形在宋代已不再使用。认为这件墨宝应当是李白相关研究中的一份重要文献。

2017年,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也曾邀请谢稚柳先生的夫人陈佩秋先生再次鉴定该帖,陈佩秋先生经过研究认为“此帖笔法,明显流露出唐初欧、褚及隋唐写经的用笔取势,此帖符合盛唐时代笔性特征,为唐人墨迹是无疑的,细观此帖,有文人用笔不拘小节,天马行空的感觉,笔意中隐隐有剑气酒气的流淌,与史书记载的李白为大唐剑仙、酒仙十分相符,当是李白真迹亦未不可。”

微信图片_20200821134657.png

陈佩秋先生鉴定意见

三、对《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唐代,做侠客、为大将是当时人的人生观。纵观李白一生可以看出少年游侠,中年仕政,晚年求道的人生经历。奇人往往有着令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使得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似乎天生要高人一筹。但是由于李白诗词名气太过耀眼,而剑客光芒为其所掩,不被人所知!

史料记载,李白张旭和李白都是饮中八仙,裴旻是李白的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李白也说自己除了裴旻之外未尝一败,因为师傅被称作天下第一剑客,所以李白也被后人认为是大唐前三的绝顶剑术高手。

这次笔者所见的这幅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书风干净,有欧阳询和褚遂良的骨架,隋与北齐的一些影子,尝试临写,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纯净到极致。这可能与唐太宗至唐玄宗以来,由上至下在书学上提倡复古有关,也与李白少而游侠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此帖总五十字,应为与王历阳饮酒时乘兴所书,书法用笔酣畅,纵横自如,每蘸一次墨直抒穷尽,一首诗蘸了六次墨。每字大小错落,不拘章法,细细品读此件作品,如侠客仗剑挥舞,直逼胸怀,让人看了不禁热血沸腾。从字里可以看到一代剑客李白天纵奇才,书风独特,也极符合李白作为诗仙、酒仙、剑客的别样人生。

通过观察,此帖除了在章法上极具晋唐风格外,与李世民《晋祠铭》碑额书风如出一辙。将武则天撰书《升仙太子碑》书法与该帖墨迹相对比,从执笔法到用笔的特点,提、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唐人早期书风的共性。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标题中的“饮”和“肯”字,出现了“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的现象,从这条墨线可以看出,不是蘸墨饱满书写时中锋行笔导致墨汁集中在笔画中间形成的痕迹,而明显是硬笔划痕,这印证了书写该帖所使用的毛笔,正是唐代特有的缠纸法制作的硬心笔(鸡距笔)所致。唐晚期散卓笔的出现,缠纸硬心笔便不十分流行,至宋几无所见,这也有力地证实这一特定时期的书风受毛笔影响巨大,且笔笔遒利、古拙,落笔天真、自然。笔者多次尝试,发现只有用复制出的唐代硬心笔才能书写出原帖的感觉。该帖用纸与唐人常用纸张规制完全吻合,墨色深沉,与纸张融为一体,纸表包浆自然,色泽和纸面断痕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如出一辙。

由于该帖近30年没有出现,笔者本着谨慎的态度,还尝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此件文物进行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该帖与公元700年左右的《说无垢称经》卷六、隋至唐初《维摩诘所说经》卷下经书的墨色纸张呈现图极为相似,基本可以确定为同一时代的作品。日本株式会社地球科学综合研究所利用碳-14手段对该帖所用纸张进行检测,检测认为该帖所用纸张的生产时间约为公元700年(±30年),也与文献记载的唐代作品基本吻合。

微信图片_20200821134648.png

墨色对比 左1为同时期唐经 右为李白王历阳帖材质

据《李白全集编年笺注》所注释,王历阳,乃县令王某。历阳是唐代郡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诗仙李白游历幽州之后来到历阳,当时正值大雪纷飞,历阳县王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因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姓氏加上任官地名是一种常用的称谓方式,时常见于唐诗中。虽然王历阳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却因李白的诗文和手书为后人所知。

纵观《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纸色醇古,与同时期唐人写经材质和墨色对比,几乎一致。书法用笔拙朴挺拔,笔力遒劲、洒脱,观察文字的墨迹笔风可以看出,行笔刚健,非唐笔不能书,其为唐人墨迹无疑,故可定为李白真迹。应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的请求,笔者将这几年研究这件书法的部分资料做了一次汇编、梳理、考证,尤其是古笔文献资料的汇总,发现许多以前忽略的细节,编撰了《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考》(故宫博物院出版)和《李白时代的杰作》(文物出版社出版)两本书,旨在抛砖引玉。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作为一件与唐代诗仙李白相关联的唐代法书珍品,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而遗留下来的幸存者,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学、艺术的重要文物,也见证了唐代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长达千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和全人类重要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00821134643.png

笔者在研究此帖时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