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创板不是简单“板”的增加,还有硬科技、制度破冰和审核加速度

界面新闻

text

“科创板不是一个简单的’板’的增加。”一年多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任职后首次公开亮相时强调,它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在于改革,同时又进一步支持科创。

这一针对科创板的说法掷地有声,也成为外界观测这一全新板块周年运行状况的重要维度。

6月13日,科创板开板已满周岁。这一年来,科创板在摸索中成长,在压力中奋进。多项改革创新制度落地,多个A股发行上市先例诞生,逾百“硬科技”企业成功挂牌,甚至还将注册制改革“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入创业板和新三板精选层。

“首家未盈利企业、首家红筹公司、首家同股不同权企业、首家发行CDR企业都在这里诞生。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创板确实起到了资本市场’试验田’的作用”。有国内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惊叹。

不过改革并非朝夕之功,尚属新生的科创板仍需深化改革,引领创新,继续在中国资本市场乘风踏浪。

硬科技

企业都到碗里来

“科创板坚守板块定位,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发挥了示范作用。”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日前对科创板运行成效作出如上评价。

据李钢介绍,截至6月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06家,总融资额1230.6亿元。这些公司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市场其他板块,板块的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上交所此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27日,上交所已受理了304家企业提交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除已完成审核的企业外,仍在审核中的企业110家。

而在已受理的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34%,生物医药产业占21%,高端装备产业占19%,新材料产业占11%,节能环保产业占7%,其他科创产业占8%。企业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板“硬科技”的定位得以彰显。

另外,304家受理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29%,研发投入占比10%,发明专利45项,近一年营收增长率达37%,科创属性和成长性较为明显,发挥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在市场看来,科创板能成为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与注册制下放宽的上市门槛不无关系。

从设立之初,科创板即明确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定位。特别是第五套上市标准,除市值要求外,再无其他财务指标要求。

以该标准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基本上,第五套标准可以理解为给生物医药企业设置的专用通道,原研药生产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多年没盈利很正常”。北京地区某私募股权机构负责人称。

目前来看,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企业也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

去年10月30日,泽璟制药通过审核,成为第一家使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成功过会的生物医药企业,泽璟生物自2016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净利润为-4.62亿元。但截至2019年末,公司正在开展11个主要创新药物的29项在研项目。

已在科创板上市的百奥泰与泽璟生物也颇为相似,另外天智航、神州细胞、君实生物、前沿生物等多家未盈利生物公司也都采用了第五套上市标准。

“泽璟生物过会的消息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当时就有像索元生物这些生物医药公司表态也要在科创板上市”。上述私募股权人士称。

而就在4月20日,又一家未盈利企业沪硅产业正式登陆科创板,公司采用了第四套上市标准。5月21日,号称“半导IP之王”的芯原微电子也通过了科创板上市委审核。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上市范畴也随即从生物医药企业扩散至半导体行业。

北京地区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向界面新闻表示,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自然体现了注册制的包容性,迎合了科创企业研发周期长、盈利慢的特点。“但从已过会的未盈利科创板企业来看,除在相应领域居于龙头地位、掌握核心技术。财务指标上也反映出公司研发投入高的特点,公司的营收和估值并不低,甚至高于科创板平均水平,真正实现了亟需资金支持的优质科创企业上市”。

突破性

首例

在这里集结

在拓展未盈利科创企业上市机会的同时,科创板对A股市场发行审核制度的引领作用也不可忽视。

“科创板对于拟上市企业的包容度不仅仅体现在注册制和上市门槛方面,红筹企业上市、分拆上市等发行端改革和突破也同样集中在科创板”。上述券商分析师称。

2019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至今年2月27日,A股的首家红筹企业华润微终于登陆科创板,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同时创下多项“第一”:A股首家启用“绿鞋机制”的公司,A股第一家以港元而非人民币为面值的企业,A股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业。

实际上,监管一直希望通过制度设计促进红筹企业回归。早在2006年,监管层即开始设计红筹股回归的制度框架,2009年又提出了国际板的概念。到2018年6月,证监会审议通过《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红筹企业境内上市可采用发行A股股票或中国存托凭证(即CDR)两种方式。

不过最终,红筹企业的首例回归还是和注册制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联系在了一起。

在红筹第一股华润微实现科创板上市后,监管层又加紧了红筹回归的制度改革,扫清上市障碍。

今年4月,证监会再次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调整了红筹企业境内上市门槛,给“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红筹企业提供了A股上市机会。

6月,上交所又发布了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解决了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过程中优先股转换、上市条件不明晰、上市标准不契合红筹企业实际情况等问题。

“基本上扫清了红筹企业回归的最后障碍,在科创板吸纳红筹企业上市后,相关的制度安排即开始快速跟进,叠加现今的海外环境,红筹回购的浪潮是可以期待的”,对于上交所发布的内容,有北京地区投行人士表示。

而随着相关制度安排越来越清晰,红筹企业回归的确定性也在增强。

目前,中芯国际科创板IPO已完成问询环节,即将在6月19日上会,有望成为首家“A+H”科创板红筹企业。

而就在6月12日,采用协议控制架构(VIE)的九号机器人也顺利过会,成为科创板乃至A股首家发行存托凭证(CDR)的红筹企业。

除红筹企业回归外,在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后,科创板也成为承接分拆上市的主要板块。据统计,目前已有25家公司发布了分拆上市计划,其中9家选择将子公司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不仅仅是对发行制度的突破,科创板还在影响国内资本市场发审环节的监管理念。

2018年,证监会向券商下发了《首发审核财务与会计知识问答》和《首发审核非财务知识问答》两套文件,其中首发审核财务与会计知识问答26条,首发审核非财务知识问答25条,合计51条。因此这两套文件也被市场俗称为“IPO审核51条”。

而在2019年3月,上交所发布了脱胎于“IPO51条”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紧跟科创板步伐,当月证监会随即发布了《首发若干问题解答》,这也是这一窗口指导首次以问答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在业内看来,这无疑是科创板制度建设倒逼主板IPO审核理念的公开透明的体现。

审核节奏像是踩了风火轮

进入6月,“科创板审核提速”近期成为业内热词。

6月10日晚间,西安瑞联新材料等5家企业集体上会并全部“通关”,创下年内科创板单日审核数量新高。

与此同时,科创板上市委发布公告称,定于6月19日审议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这意味着,从6月1日申请获得受理、受理3天便获问询、拿到问询函4天便交出207页“答卷”,中芯国际将再度刷新科创板纪录:若成功过会,意味着仅用18天就登上了科创板舞台。

上交所日前也披露,前10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从受理到报会注册平均用时121天,整体用时远短于规则规定的6个月。

据了解,这一项项“加速度”的背后,与科创板迈入审核2.0不无关系。

据交易所方面介绍,“科创板审核2.0”的核心是“一个不变”和“四个变化”,即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不变,让审核问询“更精准、更高效、更务实、更协同”。

具体来看,“更精准”,指的是审核问询突出重大性、针对性,突出为投资者判断提供有效服务,避免“题海战术”“免责式问询”,问询问题减量、提质、增效;

“更高效”,是指在审核经验日益丰富、中介机构合规意识和执业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改善审核生态,提高审核效率。

“更务实”,是指严格围绕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提高把关质量,丰富监管手段,把关有问题的坚决处理,把关没问题的正常推进,不在明确的条件和要求之外新设关口。

“更协同”,则是通过优化审核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减少核查内容,帮助发行人、中介机构理解监管意图,提高回复质量。上交所对科创板定位的把握,将着重围绕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来问询,进一步降低发行上市信息披露成本、提高发行上市审核效率。

上交所相关人士此前曾向界面新闻透露,自2019年12月中旬启动发行上市审核2.0版以来,首轮问询问题数量较前期明显减少。前期首轮问询,平均每家企业问询问题47.4个。发行上市审核2.0版下的首轮问询47家,平均每家问询问题30.2个,较前期问题减少约36%。此外,整体平均问询轮次和审核用时也逐步下降。自启动发行上市审核2.0版后经中心审核会审议的25家企业中,二轮问询后即提交中心审核会的企业占比24%,平均问询3轮,问询超过3轮的企业占比25%。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康希诺”从受理到提交上市委审核端用时45天(含法定节假日)。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科创板进入审核2.0后,审核相比之前更加规范,提的问题也更加精炼和准确。

“之前审核过程中关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现在会放在一起来提,审核的节奏也从原先的4轮、5轮,减少到2轮、3轮,甚至像中芯国际这样一轮就结束了,这样的话整个审核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他指出。

“科创板审核理念确实挺好的,不纠结无谓的技术问题,切实关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问题,而且沟通比较平等和专业,给专业机构说话的权力。”有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科创板推出审核2.0版,加快审核速度,使得科创板由小到大,将来能够逐步形成一定量的规模。有了规模之后,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参与这个市场。

科创板

2.0

已在途中

虽然科创板在发行审核制度甚至理念上带给A股诸多有益突破,但从开板至今刚刚1周年的科创板仍是一块新生市场,改革仍需不断深化。

以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为例,从上交所统计的数据来看,已进入发行阶段的105家科创板公司除3家未盈利外,其余102家公司发行市盈率区间为19-468倍,绝大部分公司发行市盈率基本落于其他卖方机构建议的估值区间内。

但实际上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模式已经历了数次转折。

申万宏源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刘靖即在研报中分析称,科创板网下询价报价经历了从离散、集中、分化的过程。反映的是投资者预期从迷惑、一致,再到分歧,新股定价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科创板初期,机构处于网下询价的迷茫期。机构和配售对象数量少,报价多,入围价格较宽。以首家接受询价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华兴源创为例,公司网下询价对象148家,共计账户1721个,共有154个报价,申报价格上限31.76元,下限10.65元,相差近3倍。

其后,科创板网下询价进入漫长的一致期,询价对象增长,但报价预期更一致,报价数量非常少,入围范围极其窄。甚至出现如奥福环保这样,询价高剔价格和发行价格仅差1分钱的公司。

而步入2020年,在科创板预期收益率下行和破发风险出现的背景下,网下询价数量开始波动,价格分析加剧,进入网下询价的分化期。

“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一大意义即在于放开了23倍市盈率限制,实行了询价制。但在去年下半年,机构网下报价逐渐向主承销商的报价靠近,以此保证中签率,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定价”。有国内大型券商投行人士称。

他表示,在2020年科创板发行节奏加快,新股破发风险加剧的倒逼下,机构开始认真进行科创板的新股网下询价,才导致了报价的分化。“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

“目前机构还是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还是需要首日破发和发行失败这种情况来进一步深化科创板的市场化改革”。王骥跃进一步表示。

上交所也在近期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增强市场包容性,不断降低隐性发行门槛,把选择企业的权力交给市场,提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并非朝夕之功,科创板改革2.0的表现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