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如何成為秘密監視國家的

APD NEWS

text

在美國國家安全局流傳著一句老生常談的笑話--“我們相信上帝,我們監視其他所有人。

先是《衛報》報導了關於一個國內電話資訊收集計劃的細節,在該計劃中,韋裡孫通信公司被迫向國家安全局提供所有關於國內、甚至是本地電話通信的詳細資訊。接著《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披露了國家安全局另一個代號為“棱鏡的大規模監視計劃,該計劃要求美國各大互聯網公司秘密提交包括電子郵件、照片、視頻、聊天服務、檔案傳輸、存儲資料、登錄及視訊會議等資訊。

打造世界規模最大間諜機構儘管奧巴馬政府以及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成員們辯解說,資訊監視對於打擊恐怖主義活動至關重要,但是該計劃不過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政府不斷向電信企業施壓,要求它們向國家安全局及其前身秘密提供合作的最新章節而已。但是,隨著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個人資訊可以通過這些連結傳遞給政府,美國淪為一個秘密監視國家的危險也呈指數級上升。

由於9·11事件後政府預算的增長,國家安全局的手頭充斥了大量經費,以至於它開始大興土木,並大大擴充了其竊聽能力。該局在大型電信設施中辟出了秘密工作室。例如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位於三藩市的10層交換大樓裡,來自國外的資料和電話通信的鏡像副本被引向裝備了特殊硬件和軟件的工作室,以便對電子郵件和電話資訊進行過濾,並將結果傳送給國家安全局進行分析。

新的間諜衛星發射上天,新的監聽站建立起來。最近在佐治亞州奧古斯塔開張的業務中心按設計可以容納4000多個頭戴耳機的監聽員,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子竊聽基地。

與此同時,在二戰期間曾為研製原子彈從事過絕密研究的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國家安全局正在秘密建造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功能最強大的電腦。這種電腦將能夠對海量資料--例如全美國的人們在每天撥打的所有電話--進行分揀處理。

今天,國家安全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間諜機構,雇員人數多達數萬,其位於馬里蘭州米德堡的總部占地範圍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但是在1920年的時候,該局最早的前身-一當時被稱為“黑色監聽室--卻只不過棲身在曼哈頓第37街東段一套狹窄的連排住宅中。

電信公司秘密協議早已有之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這樣的規律一再重複上演:國家安全局或是它的某個前身與美國主要的電信公司秘密達成協議,從而非法獲取美國民眾的私人通信內容。當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槍炮聲開始安靜下來,通信隱私法再次生效。於是,當時擔任“信號情報服務局--該局是國家安全局的另一個前身--局長的普勒斯頓·科德曼準將面臨與“黑色監聽室負責人赫伯特·亞得利在一戰之後曾經遇到過的同樣難題:無權得到進出美國以及美國境內的電報通信內容。

於是,政府與各大電報公司達成交易,規定由後者向“信號情報服務局(以及後來的國家安全局)提供獲取其通信服務內容的許可權。根據代號為“三葉草行動的一項安排,特工們會在午夜左右到每家電信公司紐約總部的後門領取當天的電報通信內容,並把這些資料送到一個偽裝成電視錄影帶加工公司的辦事處。

在那兒,特工們會用機器對所有包含電報內容的電腦磁帶進行複製,然後在幾小時之內把原始磁帶送還給電信公司。

這一秘密協議延續了30年,到1975年才告結束,當時一系列有關秘密情報活動的披露震驚了全國,這些秘密是由國會參議員弗蘭克·丘奇所領導的一項調查發現的。非法且規模龐大的秘密監視行動讓所有人感到吃驚,包括左翼和右翼、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

9·11後竊聽不再受法律約束於是,兩黨共同起草了新法律,以確保類似的事件不再發生。這項被稱為《外國情報調查法》的立法設立了一個秘密法院,即“外國情報調查法院,以便保證國家安全局只有在有理由懷疑美國公民參與了嚴重的國家安全犯罪時--例如從事間諜或恐怖活動--才能對他們展開竊聽。在其後的1/4個世紀中,國家安全局一直遵守著這條法律。這個情報機構把自己巨大的觸角朝向國外,遠離了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

但是2001年的9·11事件發生後不久,所有這一切就被改變了。當時的布什政府啟動了未獲授權的竊聽計劃。於是國家安全局的局長再一次尋求美國電信業的秘密合作,以便獲得進入通信管道和連結的許可權。

而這些通信企業也再一次言聽計從,儘管這麼做違反了法律,並侵犯了千百萬客戶的隱私。最終,當這一行動被人發現後,許多團體對這些企業提出了起訴,然而國會通過了一項立法對它們予以豁免。

因此,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裡,每當政府敲響電信業的大門,要求它們違反法律,把無數私人通信內容交出來的時候,電信企業只能乖乖就範。這些企業何樂而不為,它們知道,即使自己觸犯了法律,也永遠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現在,根據媒體最新曝光的細節,似乎國家安全局除了向許多大型互聯網公司求助外,還再次找到韋裡孫通信公司和其他電話公司,從而獲得了秘密獲取大量私人通信的途徑。關於這項行動援引了什麼樣的法律依據,還有許多疑問需要解答。

美國國家安全局大樓。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