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主动退钱”,同一种道德自觉

新京报网

text

有些“不起眼”的善举,总能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比如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云南一小学生深山住半月未到校,女教师进山找到后崩溃大哭”。

比如浙江竹溪“瘫痪男子何春生床前办义务课堂 7年义务辅导40多名留守儿童”的事迹。

就在这两天,两起跟“主动退钱”有关的小事,也打动了我:

一起是“老板娘在餐馆倒闭前,挨个通知顾客来退款”:受疫情影响,湖北襄阳的李雪娇经营的餐馆将关门,因有顾客之前在店内充值,她便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前来办理退款。

餐馆关门了,不是人去楼空,不是跑为上策,而是主动通知顾客来退款,在公众见多了预付卡消费陷阱,听惯了商家倒闭后消费者四处维权新闻的背景下,确实是“清流”。

另一起是“宁波老人被快递小哥撞伤获赔1200元,治疗后退回多余款项”:快递小哥小冉在派件途中不慎撞伤了一位六旬老人,双方协商后,小冉当场赔付老人1200元。老人医药费花去700元。

没想到,出院后老人觉得多出来的钱应该归还给小冉,便让女儿通过处理事故的交警联系上小冉,当天下午将500元当面退回。小冉感激地说:“我干一个星期才赚1200元,感谢阿姨的宽容。”

没有碰瓷,也没有嫌赔偿不够多要,而是有“多出来的钱”还给快递小哥,这也确实不多见。

在网上,很多媒体都用上了“万万没想到”的标题,而形容李雪娇与被撞老人的词汇中,也多带有“良心”二字。

他们确实值得上这样被赞许,只不过,他们的善举不该让人“没想到”——某种程度上,他们的道德自觉,都源于对良知的秉持,对底线的坚守。

店铺“关门”,消费者预付卡里的钱仍属于消费者,而不应该私吞。但在疫情为变故提供了理由的情况下,李雪娇还能这样做,着实不易。

那位被撞老人也不易,老人将所谓多余的500元以“精神赔偿”为由揣进腰包,相信也不会有人说“闲话”。但老人并没有,而是费了很多周折,通过交警把钱返给了肇事的快递小哥。

在旁人看来,这是“善”;在两位当事人看来,这算不算“守了自己的道”?

这样守住自己的道的,还有一些人。比如之前有企业主工厂倒闭变卖设备也不拖欠员工工资、有房东承受按揭压力给租客减免房租;有老人在网上果断发帖立下遗嘱:“不要追究撞倒我的人,他们不是故意的;要感谢扶起我的人,包括撞倒我的人,人家没肇事逃逸就是好人;不要讹好心人,那是断子绝孙的事。”

这些人都是在行善举,也都是在守自己的道。

而他们的善,也总能得到善的回馈。比如李雪娇在主动给顾客退钱后,有顾客称发动朋友来光顾,也有顾客说不管该店以后搬到哪都会去。还有顾客回复短信称“生活不易,剩下的钱不多补贴一下吧”。事情在朝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良好局面演进。

那位退钱的老人,也在感动不少人之余,让很多人有意见贤思齐。

这就是行善的价值,这也是对善最好的回馈:

他们的善或许起于举手投足之间,却能感染很多人;他们播下的兴许只是善的火种,可善最终能在人心与人性的连接中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