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用心表達那縷靜美的生“氣”——與白明的藝術對話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專訪:用心表達那縷靜美的生“氣”——與白明的藝術對話

新華社記者海洋

張欣

自然萬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其氣韻。或巍然屹立,或自顧流淌,或靜靜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生出一片葳蕤。不管受人關注與否,山猶在、花常開,這股生生不息的活力永續長存。在記者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系主任白明其人其作,恰如這縷靜美的生氣,在中國當代藝術普遍喧鬧的今天,自是一個獨特存在。

10日,“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即將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展,獻禮中法建交50週年。在白明赴法前夕,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通過與這位藝術家聊藝術,談人生,我們得以一窺其藝術理念和人生哲學。

(小標題)首次選擇當代本土成長藝術家

在某藝術區方音畫廊外臨街的涼椅,耳邊不時傳過摩托的轟鳴和熙攘的人聲。對白明的採訪,就從這次展覽的特別之處開始。

其實此前白明已多次赴法參展,但這次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辦個展很特別,因為展覽的全部展品均由法方選出。在41件展品中,除了白明的水墨和陶瓷作品外,還有油畫、綜合材料和雕塑等作品。

據了解,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是世界最重要的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只舉辦最高規格的展覽,邀請白明做個展,是該博物館第一次選擇一名當代中國本土成長的藝術家。

在解釋邀請白明做個展的原因時,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克裏斯蒂娜·清水告訴記者,因為白明“深度重塑了中國的陶瓷藝術”。他的作品並非簡單的復古或重復,很多紋飾、器形等是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或內心感悟做出的,帶有很深的哲學思考。而館方恰恰“欣賞那種藝術作品很當代,但作品仍能追溯到傳統中去的藝術家”。

對於這種“被動”參展,白明表示,很喜歡這樣的狀態。因為藝術家主辦的展覽會鮮明地打上個人烙印。而他則希望讓作品以一種陌生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恰恰是藝術擁有的多樣性”。

(小標題)“願做文化長河中一滴鮮活的水”

在採訪中,白明剖析自己的創作歷程時曾表示,中國傳統藝術是換了一種方式錶達人類內心對天、對地、對自然的諸多感情和敬畏,這也讓他很快從西方巨大、豔俗、血腥的波普藝術轉向了“很安靜、但充滿生機的東方源頭”。

“中國的藝術審美是充滿生氣的靜美。中國的藝術很安靜,可是這種安靜充滿生氣。我喜歡用氣這個字,是因為中國人在藝術方面講究氣韻,”白明告訴記者。

白明說:“越看西方的藝術,不會讓我覺得想吸收西方的藝術,反而是通過看西方的藝術,讓我更加珍愛東方的藝術。這恐怕是一種反證。有些人可能很容易會覺得某種風格或語言可以直接拿去用,這就是我們講的‘拿來主義’。但‘拿來主義’的本質只是皮毛。文化現象的產生是那個國家、那個人、那個民族獨有的,如果僅僅把表像拿過來,實際上你還是永遠處在表像的表達狀態。”

“我認為中國這樣一個五千年文化不斷流的國家,她最強韌的東西恰恰是通過反證西方的藝術而凸顯出對我個人所具有的意義,”他說。

對於文化傳統,白明有過一個精妙比喻。他說:“西方人說中國的文化是一條河流,世界的文化也是一條河流。”中國的文化河流可以是長江和黃河,“但我們今天說的黃河和長江,與我們在元代或宋代說的黃河和長江不一樣。我們還叫這兩條河流黃河和長江,但流淌在這兩條河流裏的水實際上是新的。我願意做這兩條河流中流到今天的那一滴鮮活的水”。

他說:“文化用河流來形容是智慧的先人給我們的啟示:河流就是一個河床名稱,文化是永恒的,但每時每刻的水都是新的,她一直在變。”

(小標題)創新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在常變常新的文化長河中,白明認為他現在所做的工作是“傳承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他說:“作為踐行者,我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受益者之一。因為我選擇了陶瓷。相比其他民族,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做陶瓷更有優勢。但是無論你怎麼樣有優勢,關鍵你還是要拿出一個與別人心目中慣性理解的傳統中國藝術有不同的地方,有新穎的地方,也就是藝術一定要創新。”

白明說,在技術和工具已無比強大的今天,創新才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如果沒有創新,即便你不迎合,即便你忠貞於你的藝術創作,但你的藝術沒有獨特表達也不行。走到今天的藝術家,我認為每天再糾纏於觀念、技巧,每天糾纏於成功與失敗,每天糾纏於你的作品像什么、不像什么,我覺得都不重要,”白明說,“最重要的是你的情感深處落在哪裏。只有你真實對待內心,對待你的感情,你才會發現你的獨特性會非常容易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最終是你的內心讓藝術家的DNA自然地有符號性出來。”

(小標題)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表達

白明此次赴法辦個展,被業內普遍認為體現出國際藝術界對當代中國近幾十年藝術發展創新的重視和認可。

但在被問及他的藝術能否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或未來趨勢時,白明表示:“肯定不能代表。我只代表我。不是謙虛,當代藝術是個很大的話題,是個非常大的空間,每個人都有很多可能性。就像一個會場,突然有一個大家失真、失語的時候,你正好在說話,結果被很多人聽到了。我覺得就是這樣子。”

“這也不完全是指我個人,實際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出現的。就是有人聽到了你說話,而且覺得你說的話很有意思,慢慢地你就會被關注。並不是說被關注的人一定代表著什么,也不是說沒有被關注的人就沒有代表什么。藝術本身具有這樣的特徵,”他說。

白明認為,“至少這次展覽有一個明顯好處,就是與我類似的人會更加自信。我會堅信傳統的陶瓷、水墨等藝術形式,在今天無論我們怎樣去發展她、改變她,一定會有人看到你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不要擔心人家不會看到。只是有可能有些人早一點,有些人晚一點。這個時代要說你已經走到一定高度、而別人完全不知道你的,我覺得這個可能性太少了。因為我們這個時代資訊沒有空白,只會有時間差”。

對下一步的發展規劃,白明表示“還未完全想清楚”,但他還想在西方主要國家、重要博物館做類似展覽。因為他希望有更多人能認識到,“中國有一代人開始在用中國媒體的方式來說今天的話”。

“我就希望,讓西方更多國家看到,中國有人,在用中國的陶瓷、水墨這樣完全是東方的藝術種類,表達的則是今天的人的新的藝術,”白明說。

採訪結束時已見夕陽,真心期待像清水館長所說的那樣,白明的作品能“完全滿足法國觀眾對世界上最好陶瓷的期待”,也期待著他傾心創作的藝術表達,就如天地間的涓涓溪水,鳥鳴蟬吟,清風明月,斗轉星移,能被更多人看到、聽到、感受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