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碳中和目标之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阶段性量化指标也全部更新。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讲话,就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作出上述承诺。
习近平表示,五年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大碳减排指标、实现碳中和目标,将给全球能源转型、世界地缘格局带来哪些变革?中国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在气候治理方面又应做出哪些共同努力?
近日,界面新闻就上述问题专访了IHS Markit(埃信华迈)公司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博士。
丹尼尔·耶金是全球能源、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威专家,曾获得美国“能源和增进国际理解终身成就奖”,以及印度总理终身成就奖。
他的经典著作《石油大博弈》(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又译为《石油风云》)获得普利策纪实文学奖;《能源重塑世界》(The Quest: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一书也被广泛传播。
丹尼尔·耶金的新书《新版图:能源、气候和国家冲突》(The New Map:Energy, Climate, and the Clashof Nations)将于2021年在中国出版。
能源转型将会发生得更快
界面新闻: 从1992年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在碳减排问题上,主要国家一直存在较大冲突。如今全球60%的碳排放国家制定了碳中和目标。您认为,发生这样的转变,主要原因有哪些?
耶金: 2015年的《巴黎协议》是一个决定性事件。在我的新书《新版图》(The New Map)中,我认为,曾经有一个“前巴黎时代”,而我们现在处于“后巴黎时代”。
《巴黎协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是,2014年习近平主席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减排目标达成的协议。2015年以来,承诺实现净零排放已成为履行《巴黎协定》的体现。
界面新闻: 实现碳中和目标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世界正在从油气时代转向非化石能源时代。这将如何影响全球能源供需和地缘政治格局?
耶金: 虽然现在风能和太阳能的成本已大幅下降,在发电领域极具竞争力,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看看整体的能源结构。目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保证了世界80%的能源供应,就像1990年一样。
历史证明,能源转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一次重大能源转型是从木柴到煤炭。其关键时刻是在1709年1月,一位名叫亚伯拉罕·达尔比的金属工匠发现了如何利用煤“提高炼铁效率”。但两个世纪之后,煤才取代木柴和废弃物成为世界第一大燃料。
石油是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发现的,但过了一个世纪之后,到1960年代它才取代煤炭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来源。
由于政府的政策,这一次能源转型将会发生得更快,但仍然需要时间。从数字上看,石油和天然气在未来几十年仍将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碳捕获在任何能源转换中都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这期间,可再生能源将实现大幅增长。然而,除非电动汽车成为汽车领域的主要部分,否则它们生产电力,并不会与石油直接竞争。
未来,围绕石油的地缘政治敏感性依然存在,但能源供应的日益多样化,包括美国的页岩革命,均提高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中国与欧美的碳中和目标存在差异
界面新闻: 您在新书《新版图》中指出,中国或将成为此次能源转型的最大受益者。能具体讲讲您的理由吗?
耶金: 多年来,中国一直非常关注“新能源”。这一点从中国在太阳能和电池领域的全球角色中可见一斑。中国的太阳能制造企业在过去十年中大幅降低了成本,现在生产着全球近70%的太阳能电池板。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有强大的激励措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而且中国在电动汽车的锂电池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顶端,拥有全球80%以上的电池制造能力。
此外,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一大优势是有能力设定目标,然后调动政策和资源朝着这一目标迈进。毫无疑问,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制定这一框架。
对中国而言,巨大的挑战在于其经济规模、能源经济结构,以及平衡气候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必要性。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与欧洲和美国的目标之间存在着非常关键的差异。欧洲和美国的能源需求已经达到峰值或放缓,因此他们正在寻求用碳中和技术,取代现有的能源供应。这本来就已经十分困难。而中国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还要面临脱碳的额外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碳中和的最大挑战是时间、资金成本
界面新闻: 在您看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耶金: 从全球范围来看,实现碳中和的最大挑战是时间、资金成本,以及对尚未开发或尚未商业化的新技术的需求。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国政府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已负债累累。最为突出的是大规模的失业潮和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这些企业缺乏资金基础,也难以获得融资。
在技术方面,无论是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还是大规模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需要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的突破和创新,以及碳捕获、氢燃料、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这对供应链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其发展所需的供应链尚规模不足。
界面新闻: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您认为各国需要做出哪些共同努力?
耶金: 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对其国情和人口最有利的政策。各国共同的合作领域将是碳捕获等技术。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各国要实施避免造成与其他国家紧张和冲突的政策。
界面新闻: 关于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有观点认为,天然气可以作为转型过渡期的完美能源;也有观点认为,能源过渡的速度比预期要快,特别是中国可能不会出现“油气”时代,会从煤炭时代直接进入非化石能源时代。能分享一下您对此的看法吗?
耶金: 天然气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将会增长。IHS Markit预计,液化天然气(LNG)在未来20年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因为它对满足新兴市场的电力需求和减少城市污染非常重要。天然气将既与LNG合作,也将与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