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學者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和其所著《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一書。 資料圖片。
“對中國和非洲關注了近30年,我想自己在這一領域比較有發言權。美國學者黛博拉·布羅蒂加姆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娓娓道來自己幾十年來奔走於中國和非洲大陸的所見、所感、所思。
隨著中非關係發展日受關注,布羅蒂加姆所著的《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出版兩年來,其紮實的研究和細膩的筆觸,特別是該書呈現出與西方媒體慣常報道迥異的故事脈絡,引起不少英語讀者的濃厚興趣。近日,該書的中文版已在中國出版,布羅蒂加姆對中國讀者的反應頗為期待。
從“冷門變熱點
結束了今夏在中國和非洲的訪問,布羅蒂加姆來到位於華盛頓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擔任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國際發展項目主任。在尚未收拾停當的辦公室內,布羅蒂加姆抽出墨綠色封面的《中國援助與非洲發展:輸出綠色革命》一書,笑言,“這是我1998年出版的第一本關於中國與非洲的著作,但當時讀者寥寥。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讀於國際發展專業的布羅蒂加姆就對中國和非洲這兩塊對西方而言頗具神秘感的土地產生濃厚興趣,曾到中國香港、台灣學習中文,隨後也走進非洲展開研究,立意將兩個興趣點合併為對“中國在非洲這個當時還屬於冷門課題的研究。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的海外發展也日益引人關注。自2006年起,布羅蒂加姆明顯感到“中國在非洲這一“冷門學術問題熱了起來。
“很多人陸續打電話問我,‘中國到底在非洲做什么?’布羅蒂加姆希望通過一本書給大眾一個更準確、更真實的答案。在立足於此前20餘年研究的基礎上,布羅蒂加姆自2007年至2009年再度前往非洲12個國家展開密集調研。
圖為津巴布韋兒童手持中津兩國國旗熱烈歡迎中國“非洲光明行醫療隊。新華社記者李平攝。
布羅蒂加姆進行了上百次採訪,訪談對象涵蓋中國使館官員、中資企業員工、小生意老闆、援非醫生、中國遊客,以及不同國家的非洲各階層人士。
“一路採訪下來,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國人對非洲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布羅蒂加姆說。在這些受訪者中,既有人懷揣著父輩那種“第三世界兄弟相互援助的理想情懷,也有人帶著冒險精神和勤奮致富的信念來尋找機遇,還有不少人“單純想來神秘的非洲看一看。在她看來,這些各具特色的個體經歷很難用一種西方媒體勾勒的“刻板印象來概述。
破解西方疑問
用布羅蒂加姆的話說,自己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解開謎團。就中國在非洲的發展問題,這位美國學者在書中給出了不少在西方社會輿論中“不常見的答案。
——疑問一:中國是非洲“新殖民者?
布羅蒂加姆認為,顯然非洲人對此更有發言權。“聽到這個問題,他們告訴我,這恐怕是在侮辱他們的智商。非洲民眾經歷過殖民時代,殖民者使用的是武力手段,實施政治控制,甚至壓抑當地發展以防範日後挑戰,但中國在非洲的做法顯然不是殖民者。
中國醫生在津巴布韦的一家醫院為病人實施手術。新華社記者李平攝。
她還指出,一些西方媒體和非洲媒體所做的民調也顯示,非洲人對中國的整體印像是積極的。同時,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上升並不意味著其他國家影響力的下降,新舊力量在非洲發展問題上不必展開“零和遊戲,西方不必對中國在非洲的發展抱持過度戒心。
——疑問二:中國來非洲只為自然資源?
布羅蒂加姆說,迄今為止,非洲所獲取的大部分外國投資,包括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投資都集中於自然資源領域,非洲輸往西方的也主要是資源和能源類商品,“美非關係無疑與自然資源息息相關,但沒人說美國在非洲發展只為搶奪資源,因為訴求總是多樣化、多層面的。
她進而指出,對中非關係的判斷也應更為客觀,中國作為一個地位和實力不斷上升的新興大國,外交在其對非關係訴求中至關重要。簡而言之,中國更重視在非洲大陸“交朋友。
——疑問三:“中國製造擠垮“非洲製造?
布羅蒂加姆說,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在部分國家如紡織業這類“入門級的工業領域,非洲企業因缺少新技術、新機器,而導致競爭力不足,這是由來已久的問題,一些中國企業的到來自然對他們構成壓力,但這是全球化大潮之下產業升級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非中國人到非洲後才顯現。
而在不少非洲國家的製造業領域,當地企業實力正日益提高,足以抗衡來自中國的產品。與此同時,中國企業開始改變經營方式,到非洲投資製造業並雇傭當地勞動力。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非洲發展的重點內容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參與,這對非洲製造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整體而言,非洲製造業在過去6年至8年間增速不斷提高,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中國製造’擠垮了‘非洲製造’。
綜上種種,布羅蒂加姆告訴記者,她寫書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給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更為全面的中非關係實景,期望他們在正確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和合作模式。
借鑒“中國模式?
1980年,美國高校研究生布羅蒂加姆從香港經廣東到內地旅遊,途中路過了一片稻田,“那就是今天的深圳。中國三十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讓布羅蒂加姆在看待中非關係時有了不同的視角。她認為,中國在非洲的發展理念和模式與歐美有著顯著不同。
中國以農業科學技術援助非洲。 新華社發。
布羅蒂加姆認為,歐美國家一直以來傾向於將非洲視為“有問題的地方,對非關係側重於單一的援助和慈善形式,特別是強調以“民主等作為換取援助的條件。西方的對非思維是——“我們來了,我們要幫助你,但你要先完成這些條件。
而中國卻採取了全然不同的方式。憑藉其獨特的發展經驗,中國傾向於認為單純的援助“治標不治本,更樂於以雙贏為目標、以平等合作夥伴的姿態面對非洲國家,展開集合了援助、投資和貿易等多途徑的有效實踐。布羅蒂加姆認為,“不少非洲人挺喜歡這種平等的交往模式。
布羅蒂加姆說,非洲擁有54個國家,發展程度差異顯著,其中一些國家完全有機會從中國經濟的發展路徑中獲取寶貴經驗,相信中國也歡迎非洲人來實地學習和借鑒“中國模式的經驗。此外,中國正處於重要產業轉型期,這為其他國家在低端製造業等領域“騰出了重要的發展機會。“相信在今後30年間,非洲一些國家有能力抓住這些機遇。
整體而言,布羅蒂加姆說,中國對非貿易佔其對外貿易比重仍很小,這意味著中非合作還有巨大發展空間。同時,隨著合作規模擴大、合作形式日益多樣,中國在非洲的發展路徑也將面臨諸多挑戰。這些都將成為她日後的研究課題。
自《龍的禮物》出版後,布羅蒂加姆還開啟了一個英文博客,用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鏈結有關中非關係的媒體報道及研究成果,與網友展開討論,繼續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
人物簡介:
黛博拉•布羅蒂加姆任教于美國美洲大學國際服務學院,長期跟蹤觀察亞洲和非洲。
她曾經在中國、西部和南部非洲生活,並作為富布萊特研究員及世界銀行、聯合國和其他發展機構的顧問大量走訪、穿梭於這些地區。
《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西方評論家認為本書對那些曲解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言論進行了有力駁斥。在她看來,“西方把龍當作是強大又有可能對他人構成威脅的象徵,或許非洲人也會有這樣的模糊認識,這也是為什麼她把書名定為《龍的禮物》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