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边境,解放军直升机地震救援一波三折

新华网

text

受尼泊尔强震波及,位于中尼边境的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吉隆县吉隆镇受灾严重,道路中断,人员被困,急需直升机救援,成都军区陆航某旅的9架飞机奉命参与西藏抗震救灾。

作为唯一一名登上直升机采访空中救援的新华社女记者,在连续4天的直升机救援中经历了起飞、返回,再起飞、再返回,一波三折的空中救援,真切感受到了直升机高海拔飞行的艰难险阻,也见证了飞行员们为营救生命的无畏与执着。

第一日:临时改变航线

据介绍,中国现役的直升机升限为6000多米,在西藏地区飞行基本属于极限飞行。加之此次西藏地震灾区上空风流大、云层低、气流 复杂,对直升机以及机组成员要求极高,执飞存在一定风险。

4月27日15时,陆航某旅的首批共3架直升机从西藏林芝飞抵日喀则,经过1个多小时的物资装运后立即飞往地震重灾区。第二批共6架飞机于当天从成都出发沿青藏线飞往日喀则,航程近2600公里,于4月28日16时许抵达日喀则。

记者从4月27日起往返于日喀则空军某场站和市区的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然而,受地震灾区恶劣的天气因素制约,计划于4月27日飞往重灾区樟木镇的3架直升机临时决定飞往另一灾区吉隆镇。

第二三日:直升机在极限中飞行

4月28日16时许,陆航某旅6架直升机安全抵达日喀则,计划于当日飞往樟木镇实施物资空投。然而,执飞计划再次被突降的雨雪天气打断。4月29日早上7时,直升机再次起飞。

进入机舱,一个硕大的航油罐占据了小三分之一的面积,帐篷、棉被、食品等救灾物资占据了几乎所有舱内空间。记者和一名机械师紧靠着舱门坐下。高空中,舱门哐当哐当作响,记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飞机上升到5000米高度,因直升机本身不密封不加压,记者顿时感到胸闷气短,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尤为刺疼。此外,气温骤降。记者穿着保暖衣、毛 衣、绒衣以及冲锋衣,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立即穿上一件军用大衣。在驾驶室,飞行员同样忍受着高寒缺氧,但毫无怨言,一心只想着早点将物资运抵灾区。

天不遂人愿!直升机飞行经过1个多小时200多公里的航程后,机组在山谷中遇到低云覆盖各通道。此时的直升机已处于极限飞行状态,无法穿越高山峡谷,不得不中途折返。全组直升机只能期待4月30日有个好天气。而这一个小小的愿望也已落空。

第四日:强对流天气中断飞行

4月30日早,由于樟木镇天气突变,出现强对流天气,直升机无法执飞,6架直升机又一次原地待命。截至记者发稿,原计划参与西藏抗震救灾物资空投、伤员运送工作中的9架直升机,仅有3架直升机成功在另一重灾区吉隆镇实施多次救援。

执飞的机长杨艳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天气总是跟我们对着干,我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飞进去救人。

200****名同胞获救

令杨艳科稍感欣慰的是,即便这6架直升机未能按计划开展空中救援,但其余3架直升机在吉隆镇成功实施了物资投放、伤员转运以及跨境营救被困人员等任务。从4月28日10时起,陆航某旅动用直升机20架次出境救援,成功转移出被困在尼泊尔境内的所有中国工人。

直升机飞行员燕鹏说:“半天时间,我们成功营救200多名同胞回国,作为陆航飞行员感到特别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