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海南岛。
1947年,解放战争硝烟正浓。为了给前线供应粮食,在东北解放区,一批官兵放下手中的枪,用这把犁开启了开垦北大荒的序幕。
北大荒冬季气温低到-30℃,全年平均无霜期只有不到130天。开始时,曾有过这样的记录:一亩地撒下33斤种子,秋天只收回26斤半。
她叫梁军,就是这张一元币上的女拖拉机手。
北大荒春天短,为了抢时间开荒,她和男队友一道,晚上就住在荒野裡。为了夜裡开拖拉机不打瞌睡,她还学会了抽烟。
这位旧社会的童养媳,成了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也成了许多妇女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之初,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仍是大问题。
照片中的人叫杨华。1955年夏初,这位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带著60名青年来到北大荒,拉开了知识青年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这些并不熟悉农业的城市青年,真的能在寒冷荒芜的北大荒扎下根吗?
令人吃惊的是,杨华他们第二年就种出了豆麦,开始向国家交粮。
两年中,先后有14批,20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来到北大荒,组成了8个以各自城市或省份命名的集体农庄。
他是开国名将王震,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随著这一这把火的点燃,十万官兵接受军令开赴北大荒。
他叫黄振荣,来到北大荒之前,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师长。
因为冒著零下三四十度严寒勘察荒野,这位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老红军,在冰雪中冻掉了9个脚趾甲。
在一次伐木中,他被“回头棒”砸伤,仍然拄著拐杖坚持劳动。
他率领官兵,9年开荒70多万亩。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包括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在内,先后有近百万垦荒者来到北大荒,共开垦耕地3000多万亩。
70年来,一代代北大荒人在这片黑土地上开荒、耕作,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从当年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机械化、数位化农场,北大荒如今年产粮超过400亿斤,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1999年起,中国停止“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施退耕,恢复自然生态。2017年北虎豹国家公园揭牌。
在一个个现代化农场周边,森林、湿地逐步恢复,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砂锅裡”的景象正在北大荒重现。
今年是北大荒开荒70周年。70年来,一代代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开垦劳作,不仅充实了我们的饭碗,也把一种忘我的时代激情深深地犁刻进新中国的记忆之中。
本视频内容由新华网亚太有限公司制作并授权《亚太日报》发布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