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除夕产女,不该因“疑似感染”而求助无门

新京报网

text

眼下正处在抗疫的“非常时期”,定点医院人满为患、普通综合性医院部分门诊和病房因防止疫情扩散而关闭。在此背景下,部分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特殊病人如孕妇,该如何得到及时诊治?这成了很多特殊病人关心的问题。

日前,红星新闻题为“发烧孕妇除夕产下女婴,前一天深夜辗转6家医院”的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报道,在武汉江夏区,孕妇蔡某在产女前夕发热,因疑似患新型肺炎,一般的医疗机构不收,定点医疗机构又因为针对的是新型肺炎患者,产房关闭,又收治不了,辗转多家医院,终于在中南医院妇产科被收治。

在该事件中,接下所谓“烫手山芋”的医生——中南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家福的担当精神,无疑值得推崇。但非常时期的医疗保障,本不该完全寄托在医生的个体担当上。他抛出的问题也需要被正视——“目前发热病人接收的流程应该优化,疑似或确诊病人中的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需要开颅或开胸手术的病人,应该由谁来收,职责并不明确。”

这类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的确跟某些特殊情况有关——这次疫情来得比较突然,当前对引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脾气”还没有摸透。所以,在对特殊病人治疗时,也会出现处理意见相左的情况:这边专家会说结膜可能是传染途径,那边专家会认为这样的传染途径不成立。

在此情况下,应对措施就不统一,有的医院可能认为赶紧救人是要事,还有的医院可能把隔离一切疑似患者或可疑因素视作首要工作。

按照一般的管理要求,医院内感染是管理红线,疫情面前,如果不能把危险因素拒之门外,一旦出现交叉感染,将会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可把重心放在疫情防控上时,正常的医疗流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以当事孕妇为例,她住院就意味着,接触的医务人员需要高级别防护。通常而言,除了妇产科,检验科、麻醉科、影像科等也都可能要投入到相关的诊疗工作中。这么多环节,至少涉及数十人,他们的防控工作怎么做,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如何实施,手术后病房如何管理,有没有可能感染其他孕妇;若接收的不是定点医院,后续的防控物资能否到位……

这些环节每个都得顾虑到,一步不慎,就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后果。鉴于此,减少医疗行为,显然是较为稳妥的方法。

从当下的信息看,当前部分医院重心在防控措施上,这对于正常医疗效率和医疗成本都存在不小的影响。孕妇生产,其实只是诸多医疗需求中的一项。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及长期居家积累的医疗需求释放,医疗机构面对的正常医疗需求压力势必会增加。在此情形下,这些正当需求不能因防控之需而过度压制。

管理部门有必要关注到这方面的需求,尽早制定门诊、急诊、检验、影像和病房等各个部门的疫情防控要求。而各级医疗机构和部门不应该随意提高防控级别,对于医院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情况,做好应急措施,明确责任划分的主体,让医疗机构正当防护,勇于接诊。

说到底,让正当医疗需求在正常秩序下得到满足,是“全力抗疫”背景下的合理期许。不能让那些疑似或确诊病人中的“特殊人群”,抱病在身却无处收治。

□郑山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