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我是如何躺着变成你们口中的人生赢家

亚太日报

text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羡慕高晓松一家的生活。一篇他教育女儿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不过高晓松已经回应了,那篇文章并不是他写的。文章是假的,但生活是真的。

他女儿学琴,学骑马,学瑜伽,但不被强制要求取得什么成绩。她可以尽情做喜欢的事情,不用求结果。就像高晓松所说:

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甚至高晓松全家都奉行着这样“随遇而安”的生活。

高晓松的母亲,就是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女人,她在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话。

现在,她还在背着背包全世界旅行。

高晓松的妹妹,也是如此。骑着摩托车横跨非洲。

妹妹写给高晓松的明信片中这样说:

哥,我骑了一个宝马摩托,好开心。我看到沙漠深处的血色残阳,与酋长族人喝酒,他们的笑容晃眼睛…

然后她说就开一宝马摩托,坏了,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她说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吗?我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

高晓松本人也是这样。

他说,如果我的钱只够做一件事,在旅行和买房子之间,我会选择旅行。

有段时间他的生活是,每到一个地方,买一辆车,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就这样,他玩了30多个国家。跟沿途遇到的人交朋友,甚至跟着人家一起组乐队卖艺,跟着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很多人说,“还不是因为他的生活足够富足,所以才能做到。“

其实,这都是在他一穷二白的时候“玩的”。而后来,他竟然因为这些“玩”,成了别人眼中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

人人都知道,高晓松是一个学霸。在清华念电子工程系。考入清华的时候,他超出分数线60多分。按照这个步调,大学毕业,出国留学,读博士,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者科学家。

这是当时高晓松的父母给他的规划。

没错,他的父母也是正常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他成为一名学者。课余时间学学艺术陶冶一下情操,想让他来个文武兼修,从来没指望他用这个养活自己。

没想到,一上大学高晓松就抱着他的吉他,开始了低吟浅唱。大二的时候他跟家里说要组乐队,家里没同意。高晓松就跟他妈妈打赌:我要是能用吉他养活自己,你就同意我退学组乐队。

于是高晓松被扔到天津。他弹吉他唱歌卖艺,结果一天下来赚了五毛钱。

失败了,灰溜溜的回了家。

下次再有机会摆到他眼前,他没有怂。带着老狼去海南唱歌,结果没两天就被辞退了。身上剩下的钱就够去厦门,于是他买了张去厦门的票,就在那住下了。

厦门的这次“随遇而安”,让他离开了清华,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写出了《同桌的你》。

他的一腔才情终于得到释放。他的歌词中,能听到文化的底蕴。比如《白衣飘飘的年代》就是纪念顾城三部曲的第一首。

高晓松从来不怕随遇而安,所以当他做唱片公司赔了钱,心灰意冷跑去周游世界。“哪怕钱全花光也没关系。”他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出发了。

这才有了他后来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这次在外人看来没用的旅行,让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后来又一次开始流浪后,他选择了在洛杉矶定居。他抵押了车子,过得一穷二白,有时候不得不借钱为生。

他在洛杉矶干什么呢?还是旁人看起来跟他的工作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他喜欢青楼文化,然后就花大量时间研究;喜欢历史,就研究这个国家的一切;曾经有的电影梦也捡起来,给各大制片厂写剧本;更多时候他就是在看杂书,历史,人文,所有他感兴趣的一切。

另一段在外人看来,虚掷光阴的时间,就是他因为酒驾坐牢的时候。但高晓松却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间。

他明白了很多。比如,自由,珍惜,比很多事情更重要。

他说:“人不能一直奋斗,那会失掉很多有趣的东西。”所以他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别人看起来无用的事情。

人人都说文化类节目不会红,但他坚持要做。才有了后来《晓说》上的侃侃而谈,有了《奇葩说》上的理性论辩,有了《晓松奇谈》。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各位公子都去为了理想和梦想奋斗,因为你要去横枪跃马征服世界,所以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你朝九晚五,你996,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天。我让大家工作之余过得更有趣一点。

他还和朋友开了一家免费“雜書舘”,并出任馆长。他为雜書舘开馆作序时说:

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

大家努力活得有用的年代,他说,我努力让大家活得有趣点。

他在致敬李宗盛的《越过山丘》中写下这样的词: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 就让我随你去,让我随你去……

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追求事事都做得有用,才是他生活的态度。高晓松主张做些无用的事,因为正是那些无用的事情,成就了今天的他。而在他做那些无用之事的时候他也没有钱,也没有房子,也拥有一条被规划好的成功道路。

曾经的“不务正业”,成了人们眼中值得羡慕的生活。

让生活更丰富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事情。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做有用的事情,上学时要读有用的书,工作了做每件事都要是升职加薪的铺垫,恋爱了就结婚,结婚了就赶快生孩子。如果没有做到,就会被套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但正如约翰·列侬所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算浪费时间。

当我们在选择哪件事能获得更多的钱,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们在求生中厌倦,他已经将喜欢的事变成赚钱的事;当我们理想永远在嘴上,肉体永远在床上,他已经动身出发……

当我们羡慕他能够诗和远方,还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或许更该明白: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以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有很多了不起的变化,都来自这种时刻。

(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