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1月31日晚11时,英国正式“脱欧”,结束其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随后英欧关系进入为期11个月的过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结束。
如果说,在1月31日之前,英国国内的分歧主要聚焦在要不要“脱欧”,如何“脱欧”,会不会“硬脱欧”,那么从现在起,英国将更多关注英国和欧盟之间贸易协定的细节。英欧之间新一轮谈判正缓缓拉开序幕。
过去3年半复杂曲折的“脱欧”,实际上始于一场巨大的政治赌博,是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赢取政治资本的一张牌。2016年,卡梅伦提出“脱欧”公投是因为两点原因:一是为了借“脱欧公投”向欧盟要价,以此同欧盟谈判新的契约,建立新的关系,减少更多负担,获取更多好处。二是卡梅伦要以此赢得民意,获取选票。2013年卡梅伦提出要“脱欧”公投后,保守党民意上升,公投立场为卡梅伦的保守党赢得2015年大选帮了忙。无意“脱欧”的卡梅伦是希望借“脱欧”公投进一步奠定自己的政治基础,没想到,“玩脱了”。
卡梅伦之所以没有料到“脱欧”派会赢,是因为他忽略了英国国内的疑欧势力。一直以来,英国都是欧盟所有成员国中对欧盟怀疑态度最强烈的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欧关系就一直磕磕绊绊,三次申请入欧,两次被否,最后终于在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不过两年后,英国就举行了“脱欧”公投,虽然最终67.2%的民众选择了“留欧”,但疑欧主义影响力一直存在。
英国是否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受到拖累?英国是否应该更加依赖全球市场而非欧洲市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英国民众。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又让疑欧力量不断上升。欧债危机让英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民众的日子越来越惨淡,贫富差距扩大导致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越发尖锐;难民涌入后,失业率的提升与恐怖袭击都让英国民众对于英国待在欧盟的未来抱悲观态度。最终,在只要“脱欧”英国每周可以拿到3亿5000万英镑的“政治忽悠”中,英国“脱欧”力量在公投上略胜一筹。2016年,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不过,在近三年的民调数据评测中,“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均在伯仲之间,可见英国民众对“脱欧”意见分歧仍然严重。
被“脱欧”裹挟并不断放大的民意撕裂,给英国留下了无数伤痛。表面上看,三年两次提前大选,卡梅伦、特蕾莎·梅丢掉首相职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不得清净。实质上,英国政坛的动荡反映出英国政治共识不断被削弱,左右政治出现极化。三年内,保守党和工党内部都因“脱欧”方案产生分裂。前首相特蕾莎·梅就是遭党内狙击下台;部分工党议员也因不接受工党“脱欧路线”出走。工党领导人科尔宾从支持“留欧”到支持“脱欧”,再到不表明立场,最后抛出一个“二次公投”的提议。就这样,“脱欧”这样事关英国国家命运和民众利益的重大问题,被某些党派与团体的一己之私所绑架。
目前,通过的“脱欧”协议将暂时避免英国无序脱欧的混乱局面,英国与欧洲在向“有协议脱欧”方向前进。然而,这场看似有序的“协议脱欧”仍然会对英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就此前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估计,“有协议脱欧”将使英国的年GDP增速下降0.6%-2.5%。此外,双方具体贸易协议仍需要在2020年的谈判中确定,这一期间任何波折以及协议中埋下的隐患,都会给双方带来或短或长的影响。
英国“脱欧”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已足够令人深思,不过眼下英国“脱欧”的“大考”还有两个坎要过:6月30日和12月31日。6月的欧盟英国峰会中,双方是否同意延长过渡期的截止日期;12月31日,若英国“脱欧”没有延期,则这一天将标志着过渡期结束,新贸易关系生效,英欧关系将开启新局面。在接下来的11个月中,“脱欧”大戏恐怕还要演下去。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