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周歲” 跨境雙向投資期待“開大窗”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作為連接滬港兩地證券市場的特殊橋梁,滬港通17日迎來“周歲”生日。過去一年來,雖然滬港通總體“溫度不高”,但平穩運行,並且經受住了兩地市場巨幅波動的考驗。兩岸業界期待,以其為“模板”的跨境雙向投資開放打開更大“窗口”。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在全球關注的目光中正式開閘。基於“本地原則”的機制設計,滬港通讓兩地投資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場的法律法規、交易習慣投資於對方市場,因而被視為“以最小制度成本換取最大市場成效”的重大創新。

與起步之初的熱度相比,過去一年,滬港通的總體表現似乎有些“偏冷”。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16日,滬港通累計交易金額2.13萬億元。其中,滬股通共230個交易日,交易金額1.54萬億元;港股通共225個交易日,交易金額5898.6億元。同期,滬股通和港股通累計使用總額度1207.06億元和921.48億元,使用比例分別為40.24%和36.86%。

在業內人士看來,滬港通總體“溫度不高”,且呈現“北熱南冷”格局,與多方面因素相關。

幾乎與滬港通開閘同步,內地股市走出一波“快牛”行情,表徵兩地市場估值差異的恒生AH股溢價指數今年7月初曾一度飆升至154.11點的歷史高點,11月16日收盤仍高達約140點。

“A股相對於H股高達約四成的溢價,使得風險偏好相對較低的國際投資者對其採取謹慎觀望的態度。而在內地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本土‘富裕’資金也更願意選擇交易更活躍的A股市場作為棲息地。”東方證券分析師左劍明說,這使得兩地市場都難以對對方資金形成強大的引導作用。

此外,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滬港兩地市場相繼出現劇烈調整,這也導致了兩地投資者投資熱情的“降溫”。

不過,這並不妨礙兩地業界繼續以樂觀態度看待滬港通。“滬港通是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無法用一週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來衡量它的成敗。”作為滬港通機制的積極推動者,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說,滬港通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

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仇彥英也表示,作為一項全新的合作機制,滬港通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加強兩地資本市場的聯繫,而且在於增強中國在國際資本舞臺的綜合競爭力,以及鞏固上海和香港兩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更為重要的是,滬港通不僅為境內投資者用人民幣投資香港市場提供了通路,也增加了境外人民幣資金的投資渠道,便利人民幣在兩地的有序流動。”仇彥英說,從這個角度而言,滬港通已經成為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發展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動力。

業界認為,過去一年間,滬港通機制不斷完善,且保持平穩運行,為諸如“深港通”、“滬倫通”提供了可複製樣本,內地股市國際化進程也明顯加快。

目前,連接深圳和香港股市的深港通正在積極籌備之中。儘管正式開通尚未有時間表,鋻於深圳市場更多的是中小板和創業板,深港通仍被業界普遍預期“有助提升兩地中等市值股票估值水準及流動性”。

根據10月末發表的《中英關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兩國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就互聯互通問題開展可行性研究。至此,一個聯通全球重要新興市場和“資深”發達市場的“滬倫通”就此浮出水面。

跨境雙向投資開放的提速,與人民幣在全球貨幣市場的日趨活躍密切相關。星展香港經濟研究部副總裁周洪禮表示,儘管在人民幣跨境貿易漸趨平衡等因素的影響下,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增速或有所放緩,但預計到年底仍有望維持在約9000億元的規模。

龐大的離岸人民幣規模擁有強烈的投資及回流需求,這為跨境雙向投資進一步開放提供了機遇。“滬港通的啟動開了一扇‘小窗’,期待在加快完善制度、提高監管水準的基礎上,跨境雙向投資可以不斷開啟‘大窗’。”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石建勳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