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3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野生动物交易禁令“危机四伏” 资深生态环保者尹山川(音)及同事两年前到达清远农批市场时,眼前的一切令他目瞪口呆——塞满一排排笼子的竹鼠、土拨鼠、狐狸、蛇和野鸭,“以前我们从未在一个市场内看到这么多危险动物。”他很快上报有关部门,并被告知此前就曾对那里采取过行动。但该市场继续兴旺了一年多,直至今年1月晚些时候才被关闭。
中国上周通过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议。但鉴于执行新规的资源有限,禁令支持者将不得不克服各种问题,包括法规中的漏洞、基层缺乏执法人员和专业技能、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等等。
直到今年1月,养殖野生动物在中国仍是个红火产业。2016年有1400多万中国人从事这项产值高达5200亿元的产业。环保人士对能否在全国全面执行禁令持谨慎态度。专家说,获得许可的养殖场常为非法走私珍稀物种“打掩护”。另一问题是缺乏执法资源。
河南省森林公安警察朱小宁(音)说,与装备更精良的盗猎者相比,有限的资金和设备使他们的工作很难顺利开展。“他们有越野摩托车,而我们仅有一辆警车。”此外,他的团队每年经费有限,却需要把许多经费用于测试识别野生动物,“识别一种动物费用可高达1800元,若我们发现几种或几十种,需花费数万元。”
此外,从林业局、市场监督局到农业部门和森林公安,“群龙治水”也使该领域的管理变得更复杂。业内人士说,无论有关规定如何详细,基层人员都很难掌握全部内容。比如一名几乎对野生动物一无所知的市场监督局人员,如何能说出哪种动物正受到何种保护。
业内专家建议中国设立一个由来自不同背景——如研究人员、立法机构和企业等——的人员组成的全国性委员会,以确保法规在各地得到有效执行。(作者Echo Xie,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