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3》回归。64位选手面对的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考核形式——现场出题、现场备战、现场挑战。
“一切都是未知的,今年所有选手都不知道比赛的规则,题目都是我们现场发布”,制片人王刚认为,这种未知感给新一季节目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选手们的表现会更真实,也可以更好展现他们应对挑战的本领”。
一档综艺节目要想屹立不倒必须面对不断迭代的挑战。《最强大脑》已经做到了第七季,为了延续节目的生命力,其间有过大刀阔斧的革新,比如从第五季开始,《最强大脑》升级改造为《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与前四季不同,《燃烧吧大脑》在选手方面聚焦“学霸少年”,在赛制方面也从考察某一种极致的单一能力转为对推理力、观察力、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我们的选手集中在中学到博士阶段,这个时间段是人类脑力的黄金时间,是人一辈子最聪明的那个阶段”,王刚告诉界面文娱。如何能让这些本就已经很聪明的头脑提升到更高水平?《燃烧吧大脑3》的最大创新点是在原先的考核基础上引入了压力系统。
在第一期节目里,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增加时间的不确定性,在“女娲补天”环节,选手每提交一题,选手的个人时间流速都会增加一倍。“节目的压力机制会随着赛制推进逐渐逐步提升,通过建立科学完整的压力体系,我们希望在这个节目当中真实体现包括人际在内的各方面因素给人带来的压力。”
与之相匹配的是更新的赛制——圈层淘汰赛。节目提出了“你的圈层你定义”,在第一期中,入场之后,选手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强者区或是集结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应对策略将会影响到他们进入的是S还是A、B、C四个圈层。最终,只有6个人有资格冲击S圈层的4个席位。
这些具体的改变其实源于对节目价值输出的思考和对究竟什么是最强大脑的再定义。“最强大脑不是偶像,而是榜样”,这是王刚最近思考的结果,在他看来,两者的区别在于,偶像高高在上,无法企及,但榜样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他们更真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而且你可以向他们学习,可以成为另一个他。”
新的立意和赛制能否唤起观众对节目的热情?王刚期待观众能感受到节目组的诚意,在他看来,“不出圈就出局”不仅是节目的立意,也是做节目的人遵循的原则。“你必须得逼着自己扛着所有的压力往前冲。”王刚告诉界面文娱。
界面文娱对话王刚
“我们要讲一个综合性的故事,而不仅仅讲一个比赛的故事”
界面文娱 :这一季节目很大的创新点在于设置了多维的压力体系。节目组是怎么想到要把压力机制作为节目考核的重点的?
王刚 :其实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跟科学家们交流的时候聊到,以前那些优秀的选手智力已经在一个很高的维度上了,那么怎么能够再次提高他们的水平?科学家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承受很大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激发自己的潜能。他们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为什么全世界最好的体育成绩大多都出自奥运会,这就是出自非常强竞技的比赛逻辑,所以我们今年设置压力体系的第一初衷就是为了能够激发选手更高层次的脑力。
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不是处于真空的环境里,压力系统可以更真实地还原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状态。我们也是希望选手能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表现出抗压力。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能够扛得住压力的大脑,才是真正的最强大脑。
界面文娱 :为了设置这个压力体系有做哪些特别的准备工作吗?
王刚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想法的时候,其实是要跟科学家们做很多论证的,论证部分可能长达好几个月。在论证可行之后,我们还要做压力模型,因为模型要在电视上面播出,所以必须还得让观众能够明白且能够感受得到这种压力的存在,这是最难的,也是我们跟科学家们反复交流的地方。
界面文娱 :这次在赛制方面采用的是圈层淘汰赛。这个赛制是怎么样提出的?怎么会想到强化“圈层”这个概念?
王刚 :我们其实有一个初衷,是希望这个节目能够让观众更感同身受。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有自己的圈层,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工作之后都会形成自己的圈子,我们希望能把这个概念引进到赛制当中来。这样的话,我们的赛制就不会是无无源之水。我不想设计那种为了比赛而比赛的赛制,而是希望能让你看完之后感觉到和想明白一些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圈层当中,要想走得更高,就一定要突破自己原有的圈层,走出舒适区,往更高的圈层发起冲击。
界面文娱 :所以节目是想模拟一下真实的社会生态?我看s圈层冲击赛的时候,人选是强者区互评榜的前三位和初始排名的前三位,其实是涉及到一个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人对你的评价,还要结合客观的排名,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东西。
王刚 :是的,赛制是我们突破的原点。原来是比较简单的100到80,80到60,60到30的淘汰赛,但我们今年设计赛制时其实是希望它能够带来更多人性的体现。选手真实进入到一群聪明的人中间,进入到了一个比拼智力的比赛当中,我们希望能够展现出他们更多的维度,不是只有比赛,也希望他们看到每个人面对挑战的时候,是如何认知自己,如何影响别人的,同时别人对你的认识会不会影响到你对自己的认识。我们希望增加这部分内容来综合体现什么是强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其实就讲了一个综合性的故事,而不是再讲一个比赛的故事。
嘉宾正在观察选手的表现
界面文娱 :《最强大脑》在七季中经历过几次的革新,比如说在第四季的时候引入了人机大战,从第五季的时候开始强化偶像的元素。现在您怎么评价这些革新的得失?
王刚 :刚才有提到,第四季结束之后,我们原来那种模式确实有无以为继的感觉。所以我们到第五季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原先达人秀的逻辑,引进了全维度的聪明人这么一个概念。引进之后,我们一度尝试做脑力偶像的概念。其实第五季、第六季都是围绕着这个点做的,但我们也在思考,青少年需要的真的只是一个大神级的学霸、一个可以仰望和追捧的偶像吗?我们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造神,而是给青少年们一个努力上进的精神领袖,带领他们一起前行。所以今年看做了很大的一个调整,从脑力偶像调整为脑力榜样的概念。
今年我们把所有真人秀的内容还是落在了和比赛相关的某些部分,而且我们也不再把选手们往脑力偶像这个方向塑造了,而是把他们作为榜样来塑造,所以他们更多的还是要在强脑力方面有所表现。当他们面对压力时,怎么能够用他们的方式聪明的化解?怎么能够在这种赛制下制造更好的策略?我们把他所有真人秀的部分落在了这上面,当加入这部分内容之后,你会觉得比赛变得更加有层次和丰富了。
“科学性与可看性,我们一直在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
界面文娱 :这一次节目请来了两位学术方面的专家,在嘉宾选择上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刚 :一方面是要兼顾我们的科学性,两位教授其实就是科学性的代表,薛兆丰教授是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能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给很多选手提出建议和理论的支持。我们还请来了攸佳宁教授,因为她是女性,兼具感性和理性,可以从她的角度带来一些有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陶子(陶晶莹)可以量化选手表现,指出题目的难度等等。为了让整个节目能够更多趣味性,我们也请来了郭麒麟、王祖蓝、刘维等明星嘉宾,他们更多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带着观众来一起看这个节目,提一些他们觉得观众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另外,因为他们天生很幽默,所以让节目整个氛围变得很活泼,就中和了比赛的紧张感。
界面文娱 :这一季节目想要强化压力体系,所以一部分重点会放在观察压力之下选手的表现,有点观察类综艺的感觉。《最强大脑》做了这么多季,在你看来,这种竞技科学的部分和综艺真人秀的部分维持一个怎么样的结合度才能够不违背节目的初衷?
王刚 :其实我们的观察跟很多韩综类的观察节目关注点不太一样。很多节目都是剪辑完了之后再来补录观察的部分,而我们是观察和比赛同步进行的,嘉宾们看到的都是选手实时的反应,所以这个是有点不同的。当然我们也是为了维护节目的真实性,所以采用了现场观察的逻辑。你刚才说的那一点,其实我也特别认同,我们很大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在平衡科学性跟可看性,我们一直在寻找最佳平衡点。
界面文娱 :节目在录制阶段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吗?疫情有影响到节目的招商情况吗?
王刚 :我们最初是定了77个选手,后来疫情爆发之后,海外选手就来不了了,还有一些年纪很小的选手也来不了,我们后来又补选了10个人,就变成了66位选手。临近录制的时候又因为北京朝阳区预警,有两位朝阳区的选手又没有办法来,所以最后我们这个节目就变成了64位选手录制。
我们的客户还都挺支持我们的,客户没有变,只是调整了一下宣传的方向或者是产品略有调换。我们的客户不仅没少,还比往年多了。
界面文娱 :会有那些不愿意接受这种节目模式改变的观众吗?
王刚 :当然,任何的变化都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但是其实做节目就跟我们今年在赛制上的立意是一样的,你不能固步自封。只停留在原地,那一定是死。只有逼着自己出圈,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去创造更好的节目内容,你才能胜出。这是我们为什么这次叫“不出圈就出局”的原因,做节目也是一样的,你必须得逼着自己扛着所有的压力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