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雪隆村的贷款风波

新华社

text

新华社西宁11月25日电题:藏乡雪隆村的贷款风波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清晨,天刚蒙蒙亮,沉寂一夜的藏乡雪隆村,就被上万只欢叫的牛羊“叫醒”。圈门一开,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绵羊,就涌向村后的大山。

“村里的养殖发展之迅捷,源于3年前的那场贷款风波。”西宁警备区政治工作处主任邓革虎说。

雪隆村,位于青海湟源县的日月山脚下。这里,四面环山。因日照时间短,气候寒冷,世代而居的藏族群众主要靠种植低产的青稞和油菜籽为生。

因资金有限,被大山大川相拥的雪隆村,看不到一点牛羊成群、牧歌相伴的藏乡气息。

为了脱贫,雪隆村曾迎来村史上唯一一个开发项目:将连片的大山承包给一家滑雪场。因担心破坏草场,加之公司年底兑现分红的风险过大,这个项目后来不了了之。

贫穷,终于在2017年年底被打破。那年,西宁警备区开始帮扶被列为重点贫困村的雪隆村。

发展农业,环境受限;壮大牧业,缺乏资金。大包大揽的“输血”式扶贫,不利于调动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久居世外桃源的藏胞,要想奔小康,首先要提高应对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西宁警备区党委“一班人”现地调研论证后认为:壮大牧业是雪隆村脱贫的唯一途径,鼓励群众贷款有利于破解资金缺口之困。

首先“吃螃蟹”的,是雪隆村村支书李跃智、村委会主任刘生金。在西宁警备区的协调下,农村信用社以实物抵押的方式,分别向二人贷款25万和30万元。抵押物,则是二人后来分别用贷款购买的170只和210只母羊。

“第一次借这么多钱。买羊那一刻,手都是抖的。”在刘生金的记忆中,拿过最多的一次钱,是退伍后发的6万元退伍费。

贷款,如石击水,在雪隆村村民中激起了荡波。面对妻子的嗔怪、村民的质疑,加之“万一干赔了”的自我压力,刘生金和李跃智备感压力。

就在二人承受重负时,西宁警备区与西宁市科技局沟通,军地联手投资近30万元,在雪隆村启动“种养加”小循环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机械化、规模化、供销一体化的饲料加工小循环模式,大幅降低养殖成本。

一年后,刘生金和李跃智的羊群均产崽过百,获利10余万元。如此经营,两年即可回本。

2018年底,雪隆村再掀贷款热。西宁警备区协调农村信用社,按3.3%的扶贫利息,一次性为36户藏族群众顺利贷款近500万元。

“贷款风波,折射了雪隆村群众应对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不足,这也促动我们要扎实细致地做好技术、政策、资金等各项保障,最大程度地规避或降低养殖风险。”西宁警备区政委巢建国说。

针对养殖户担忧的牛羊瘟疫病症和冬季草料保障两个难题,西宁警备区协调市、乡的畜牧技术员到村现场指导,并建立了牲畜诊治协调沟通机制。同时,向县农牧局申请86万元经费,对现有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无害化改造。

2019年夏,西宁警备区再次协调国土局投资220万元用于“坡改梯”项目。春夏之交,雪隆村刚刚解冻,百余台铲车和挖掘机就汇成滚滚铁流,奏响了一曲军民齐心致富的动人乐章。

入冬前,雪隆村的陡坡上开垦出可直接驾车入地的990亩梯田。为了实现机械化,西宁警备区出资为雪隆村购置了拖拉机、旋播机等农机设备。

“今年初,村民在梯田里种植了适合做冬储饲料的青燕麦,喜获丰收,平均每亩地可收近3吨,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西宁警备区帮扶雪隆村驻村干部王恒庭介绍。

刘生金有14亩梯田地,他粗算了一笔账:2020年,经牲畜粪便育肥过的8亩地,收获22吨青燕麦,除了300只牛羊的半年口粮外,还有2吨的富余。

除掉牛羊过冬所需青储,全村可富余青储饲料40余吨。西宁警备区因地制宜,借力“生猪养殖政策”,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在雪隆村投资90万元兴建一座体量为200头猪的圈舍。届时,村里将安排因照顾老人和孩子而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来就业。

贷款风波,也点醒了雪隆村村民的经济意识。过去,村民卖羊都是整只出售,与拆件销售相比,每只损失近200元。为此,警备区购置了电动切割设备,在雪隆村建起了拆件车间。为了避免集中销售引发市场饱和而降价,他们还在村里建起了可容纳300只宰杀羊的冷库。

为了开拓肉类市场,提高知名度,西宁警备区正协助打造“雪隆村草膘羊肉”品牌。

“经过3年的持续帮扶,雪隆村的养殖产业,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循环,群众人均收入由不足3000元一下跃升至12000元。在奔小康的路上,他们正不断前行。”西宁警备区司令员刘翔说。